家喻户晓的“福州民间艺术一绝”,家中可有收藏?|空中茶摊vol.140

 vol.140

空中茶摊话福州剪纸

茉莉花茶喷喷香,闽都文化空中聊,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南仙空中茶摊节目,今天和大家攀讲的是董雅萍女士的文章《空中茶摊话福州剪纸》。
福州是东南沿海闽江口的一颗明珠,多少年来,这里的人民在辛勤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福州剪纸,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治闽29年间,兴办教育,礼遇士子,出现“千家灯火读书夜”景象;开辟港口,奖励通商;大兴水利,扩大西湖;拓荒种地,插柳围垦,使福建全境晏然,也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颇有政绩,后人誉为“开闽王”。传说当年闽王王审知在修成闽安古镇邢港迥龙桥时,跟随闽王从北方来的部属用红纸剪了许多门神、门笺等各类喜花妆点迥龙桥和两岸的亭台楼阁,格外喜庆,古镇上文艺气息弥漫、文风大盛,乡亲耳染目濡,潜移默化之下,多半具有斯文气质,为感激闽王的功德,古镇上乡亲纷纷仿效学习用红纸剪裁各种喜花,据考证,这些喜花是福州最早的剪裁艺术品。随着历史的变迁,到明清时代形成了福州剪纸,一直流传至今。
福州剪纸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剪功独树一帜,自成一派。旧时人家婚迎嫁娶,多聘请剪纸艺人来家用大红纸裁剪各式喜花,缀于箱、柜、被、枕等嫁妆之上,烘托喜庆气氛,表达美好祝愿,其艺术特点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倾注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福州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当地劳动人民在历代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意象艺术形式。它包含着福州当地民俗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解释这个概念的含义,我们从它的特性上去分析。在远古时代,原始艺术是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不存在阶级的差异。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两种艺术:一种是代表着剥削阶级的艺术;另一种是代表着被剥削阶级的艺术。两种艺术分别反映出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和思想。鲁迅先生把这两种艺术称之为“消费者艺术”与“生产者艺术”。“消费者艺术”是为统治阶级创造、享用、服务的艺术,具体是指宫廷文人士大夫的艺术。“生产者艺术”是民间艺术,为被统治阶级,也就是为劳动人民(俗称平民老百姓)创造、流传、享用的艺术,具体是指城乡中的平民、农民、牧民、渔民、手工业者(主体是妇女)的艺术。民间艺术是从原始艺术这个源头发展而来,上层艺术是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民间艺术是所有艺术的根本、源泉、灵魂。几千年来,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提高,传统民间艺术和上层艺术都相应地变化发展着。作为民间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剪纸,同样是文人剪纸的根本、源泉、灵魂。
福州剪纸构图精巧,手法粗犷与细腻兼而有之,注重神情意态变化,画面质朴,作品多取材于民间历史故事、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具有韵律感、节奏感和浓厚的装饰趣味。它的作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其传承的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邻里传承、村落传承,并通过乡亲互相馈赠、观摩、借鉴、取舍、加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既在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得以发挥,又丰实、丰富、提高了这个基础。集体创作的过程,也是劳动人民集体才智的积累过程。福州剪纸传承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比较纯粹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创作思想,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协调统一的规律。
因此,福州剪纸被誉为“福州民间艺术一绝”,其作者之众,流传之广,受欢迎程度之深,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它根植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民间代代传承的习俗文化,蕴涵着深厚的闽都历史文化,凝聚着汉民族的精神。
这里是南仙空中茶摊,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听众朋友们,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指导单位: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办单位:闽都乡学讲习中心
协办单位: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
承办单位:南仙茉莉志愿者服务中心
茶亭街道
作者简介:
董雅萍,中国民协会员、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职业教育专委会委员,福建省剪纸专委会副秘书长,福州市剪纸学会副会长,创立的工作室被福州市文联授予首批文艺名家工作室,被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授予福州非遗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其作品先后被北京市文联、上海美术学院、福建师大美院、福建省海峡民间馆等单位收藏。
讲述者:
林明,福州数字党建(网龙)学院高级讲师,闽都乡学讲习中心监事、讲师,福建海川纵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事业合伙人、高级讲师。荣获“首届福州话大赛”冠军、“首届福建省方言文化大赛”冠军、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福建赛区成人组一等奖。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骨干成员,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长期坚持参与、策划和主持各项闽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