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达室修改不了历史
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扶摇直上,说是因那年柳传志带领下在此“创业联想”。后来联想投巨资成立融科智地公司,在中关村的核心地区开发房地产,一座座融科资讯的楼宇矗立在原来计算所的地皮之上,而这一切已与计算所无关。
脱离了中科院计算所、计算所发展公司和联想汉卡桎梏的计算所传达室,真的能够飞上天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的牌匾(大门左侧),一度和计算所的牌匾并肩悬挂。
198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宣布了“一院两制”。在科学家陈春先的服务部带动下,“两通两海”等一批公司已经走上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0月17日,在计算所传达室里由计算所业务处副处长王树和领衔一场聚会,王树和、张祖祥(第八研究室副主任)、柳传志为三人核心成员,8名科研人员是贾绪福、周晓兰、贾婉珍、马文豹、李天福、谢松林、王世英、庞大伟。
王树和代表了所领导,聚会的目的就是要为计算所组建一个独立的新机构,确定了公司名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过去了25年,历史的记录就有了变化。
2009年3月20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上,联想总裁柳传志当着国务委员刘延东、科技部长万钢、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等领导,宣称自己为联想“创始人”:“20年前,我走出研究所,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一间20平米大的传达室创办了联想。”
柳传志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上发言片断(摘自会议文件)。实际上当时创建计算所公司的人,没有一位走出研究所。
计算所的传达室做成模型展览,然而它能体现计算所60年的历史吗?
计算所有一个大型展厅,关于联想创业的介绍十分真实具体,虽然显赫地保持了传达室,但上边意味深长地展现一个标题:“联想创业路上的办公环境”,右侧以计算所攻关楼作背景,还有下方计算所车库改建的“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二座建筑反衬了传达室的神话。
标题:“联想创业路上的办公环境”,言简意赅。这三张照片后边,应当有详细档案和文件。证明联想不是民营企业起步,也不光是依靠一个传达室。
科学院南路的计算所攻关楼,右半边为计算所公司(联想)使用,左半边是计算所的振中公司使用。
因为当年的计算机体积巨大,一台计算机就要占有一个排球场,所以计算所获得了中关村的8万平方米国有科研用地,可如今所里仅仅剩下南边这一小块,发展环境局促。北侧的大部分土地,在南楼、北楼等被拆毁后,已被股份制的联想享有!计算所享有的股份已被清零,同时讲述历史时,计算所为创办公司提供的所有投入:资金、外汇指标、场地、人员、知识产权等等,除去传达室都被遗忘。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958年,在计算所北楼参加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机调试的工程组部分人员,他们是那样年轻,朝气蓬勃。现在华罗庚先生亲自督建的南楼、北楼都被拆除。
自从1956年开始,在中关村这片土地上驻扎了中国计算机的国家队,孕育了一种开拓精神。依据周恩来总理所说:“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建起了计算所的南楼、北楼、东楼,20个上下的研究室,上千位科学家、科技人员、技术工人做出了一台又一台不断升级换代地电子计算机,持续研制国之重器,为“两弹一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硕果累累。这片土地是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工业化的初期,就不失时机迈入数字大道的历史见证,计算所也就成为中国计算机的摇篮。难道拆掉南楼、北楼,计算所60年的奋斗历史就和联想的股份一起被“清零”?
如果仅将这个传达室作为1984年开始,创办联想的一个起点,而且是计算所现存的唯一纪念标志。我以为就大错特错,愧对前辈、愧对历史、愧对科学院和计算所的兴起与贡献。
近10年来,我一直呼吁,应当在中关村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为1958年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建立纪念标志,至今还在呼吁中。现在才知道,缺失纪念标志,并非仅仅是一个历史观念,可能还涉及到国有资产、科研用地是否流失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