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魏瑞金:《模糊的记忆系列二 看京戏》

【总第029902期】


模糊的记忆系列二 看京戏
作者:魏瑞金
京剧乃四大国粹之一,自徽班进京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它集西方话剧、舞剧、歌剧于一体,还包含着服装、绘画等艺术元素,深受人们的喜爱。
最初和京剧结缘,是在70年,村里排演了京剧样板戏《红灯记》。
村里能排演京戏?现在感觉像是开玩笑。可群众对此事热情高涨,还真的排演成功了。
不花钱能办事,花小钱能办大事!戏台都是社员推土筑的,搭上木杆架,吊上汽灯,就是个简易舞台。幕布太奢侈,但化妆是有的,土话讲"搭脸子"。
道具也很简单,日常用具,就直接搬上戏台,没有的就做模型。剧中的红灯、电话、手枪,都是木匠刻的。舞台电话响,幕后按铃铛,台上开枪,台下就打火柴枪。
当时全村才420口人,参与到剧组里的,得有几十号人。那时人虽穷,但贫富差距小,邻里和谐,精神健康,无忧无虑的穷乐呵!排演剧目,既满足了社员的文化需求,也带动了群众识字、识谱和感情交流。
1974年8—9月份,安丘县京剧团来我村演出,且连唱三晚。这是我村从明朝邓氏立村至今,最轰动四邻八庄的事了,俺村唱戏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邻村邻乡。
1950年成立的安丘县京剧团,是安丘县唯一的专业文化团体,六十多年来,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色的京剧艺术之路。
八十年代初,我在黑龙江垦区,看过一部《农民欢迎的庄户剧团》的纪录片,就是介绍该剧团的。剧团用一台"铁牛"拖拉机,送戏下乡。拖拉机打开的车斗,稍加安装就是一个专业舞台。 
剧团来的时候,我们早早就等在了村西南二队的场院里。我背着妹妹,看到四五辆马车上,有的坐着人,有的拉着剧箱。刚停下车,刹住车黏脚,村里人就帮着卸车。
这里离县城50里,坐马车也得走半天,现在想起来也挺不容易的!
那时,光知道看热闹,差点出了意外。有一匹刚卸套的马,要踢妹妹,我急忙背起她躲闪,好在赶车的老板拉住了缰绳,才没出意外,现在想起都感到后怕。
第一次近距离看城里来的演员,他们言谈举止,穿衣打扮,非常得体。女演员略施粉黛就宛若天仙,甚是好看。
这真是:脸若皓月白——那是没下过坡。
手如春笋润——确定没握过锄 。
有个女演员,拿着折扇扇皮面,握着手帕拭香汗,小伙从没见过这世面……
小小山村,突然来了几十号人,还要招来上千观众。这阵势,让人眼花缭乱开了眼,茶余饭后当话题。
大队里忙着安排住宿和伙食。孩子们也不得闲,扛着板凳、藁简(席子)来占座位。
晚上来看演出的有几千人。舞台布置的很华丽,有三层主幕布和数层侧幕布。没有电、更没有电灯、电声,照明用汽灯。舞台的两边,立着字幕,是映唱词的,感觉很新鲜!
对于演出的水平,虽不会欣赏,但感觉也够专业,和我后来看的京剧影片,感觉没啥差别。
这三晚上,都演了啥剧目?只记得有《龙江颂》、《杜鹃山》,还有一场是啥剧目?我忘得没影,村里人也记不清。
模糊的记忆,总给人遗憾,也给人期待。历史就是清晰的脉络,模糊的背景……
2017.08.21深夜于潍坊



【作者简介】魏瑞金,男,1966年生人,山东安丘人,1989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现在潍坊市城郊检察院工作。名利随缘慎追逐,升迁进退两相宜。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明桦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0)

相关推荐

  • 徐城北:“唱、念、做、打”排次序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概括京剧最基本的舞台手段,一共是四项:"唱.念.做.打",其中的"唱"通常又排在首位.在北方,以演员姓氏命名的流派大约有三十 ...

  • 李敬苗||看 戏

    戏台位于村子的中央.底座高有一米.舞台前面正对马路.路边一个照壁.照壁和舞台之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场子.舞台前面是演出的地方,后面和前面的宽一样,长比前台略短一些,用于演员换穿衣服,换道具,演员变换角色 ...

  • 武汉忆往(九):民众乐园里的“小京班”

    在网上看到,提起当年武汉市拥有全国知名的高百岁.高盛麟.郭玉崐.陈鹤峰.关正明等名角的武汉京剧团,的确鼎盛非凡.不由得忆起了武汉民众乐园里的同样唱京戏的"小京班". 对50-60年 ...

  • 【万家灯火】魏瑞金:《模糊的记忆之九 家乡的松柏树》

    [总第036202期] 模糊的记忆之九 家乡的松柏树 作者:魏瑞金 小时候,村里第一生产队的场院南侧,有个柏树林,大人们称呼柏树叫松柏(星百).有几十个棵.树龄达数百年的柏树.原属于刘家的墓地,因为坟 ...

  • 魏瑞金:东北的记忆之七 我的班主任李老师

    [总第122801期] 东北的记忆之七  我的班主任李老师 作者:魏瑞金 李老师,是六年五班的班主任,教了我一个半学期的数学. 他是天津知青,中等身材,面白微胖,平时衣着考究,黑色的三接头皮鞋乌黑油亮 ...

  • 魏瑞金:东北记忆之三 冷在东北

    [总第121601期] 东北的记忆之三 冷在东北 作者:魏瑞金 提起东北,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忍受的,还是东北的冷. 四十多年前,乌苏里江边陲小镇--迎春的冬天,那是异常的寒冷.冬至后,每遇强寒流,气温会 ...

  • 魏瑞金:东北记忆之二 一路北上

    [总第121501期] 东北的记忆之二 一路北上 作者:魏瑞金 从坊子站到迎春站,约2500公里,1977年时的慢车通票价是30块零8毛.就是这么便宜的路费,普通农家,也需要积攒. 登上了青岛至沈阳的 ...

  • 魏瑞金:东北记忆之一 少小离家

    [总第121401期] 东北记忆之一 少小离家 作者:魏瑞金 一九七七年初冬,远在乌苏里江边陲小镇的二姑带着大表哥和小表妹,约着沈阳的大姑一同回家看望奶奶. 奶奶共养育了三子三女,父亲最小,自父母结婚 ...

  • 魏瑞金:百菜白菜好---家乡的记忆系列

    [总第089801期] 百菜白菜好---家乡的记忆系列 作者:魏瑞金 儿时过年,在自家饭厨上贴上:"百菜白菜好,诸肉猪肉香"的对联. 清朝时有竹枝词:"几日清霜降,寒畦摘 ...

  • 魏瑞金:农村医疗那些事---家乡的记忆系列

    [总第075003期] 农村医疗那些事---家乡的记忆系列  作者:魏瑞金 1960年代,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新职业,叫"赤脚医生".他们只是兼职医护工作的农民. 他们在农 ...

  • 【万家灯火】魏瑞金:《模糊的记忆系列之23 大队部的老于》

    [总第049202期] 模糊的记忆系列之23 大队部的老于 作者:魏瑞金 老于是我们村里不可或缺的人.他个子不高,面白而清瘦,为人中庸不刚烈,讲话慢条斯理,若穿个长衫,中分一下头发,再拎个小书箱,打扮 ...

  • 【万家灯火】魏瑞金:《模糊的记忆系列之22 泥垛子》

    [总第045301期] 模糊的记忆系列之22 泥垛子    作者:魏瑞金 "泥垛子"是何物,是墙垛子? 不是家乡人,可能不知道,其实它就是用泥箍的一种自制烟花,一般是在正月十五灯节 ...

  • 【万家灯火】魏瑞金:《模糊的记忆系列之21 生产队里吊粉皮》

    [总第043603期] 模糊的记忆系列之21 生产队里吊粉皮 作者:魏瑞金 人民公社时代,家乡的岭地上,基本全都种着地瓜.主要是地瓜产量高,那时先顾吃饱,一切为了填饱肚子.再者种地瓜也好储存,既可以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