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魏瑞金:《模糊的记忆系列二 看京戏》
【总第029902期】
模糊的记忆系列二 看京戏
作者:魏瑞金
京剧乃四大国粹之一,自徽班进京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它集西方话剧、舞剧、歌剧于一体,还包含着服装、绘画等艺术元素,深受人们的喜爱。
最初和京剧结缘,是在70年,村里排演了京剧样板戏《红灯记》。
村里能排演京戏?现在感觉像是开玩笑。可群众对此事热情高涨,还真的排演成功了。
不花钱能办事,花小钱能办大事!戏台都是社员推土筑的,搭上木杆架,吊上汽灯,就是个简易舞台。幕布太奢侈,但化妆是有的,土话讲"搭脸子"。
道具也很简单,日常用具,就直接搬上戏台,没有的就做模型。剧中的红灯、电话、手枪,都是木匠刻的。舞台电话响,幕后按铃铛,台上开枪,台下就打火柴枪。
当时全村才420口人,参与到剧组里的,得有几十号人。那时人虽穷,但贫富差距小,邻里和谐,精神健康,无忧无虑的穷乐呵!排演剧目,既满足了社员的文化需求,也带动了群众识字、识谱和感情交流。
1974年8—9月份,安丘县京剧团来我村演出,且连唱三晚。这是我村从明朝邓氏立村至今,最轰动四邻八庄的事了,俺村唱戏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邻村邻乡。
1950年成立的安丘县京剧团,是安丘县唯一的专业文化团体,六十多年来,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色的京剧艺术之路。
八十年代初,我在黑龙江垦区,看过一部《农民欢迎的庄户剧团》的纪录片,就是介绍该剧团的。剧团用一台"铁牛"拖拉机,送戏下乡。拖拉机打开的车斗,稍加安装就是一个专业舞台。
剧团来的时候,我们早早就等在了村西南二队的场院里。我背着妹妹,看到四五辆马车上,有的坐着人,有的拉着剧箱。刚停下车,刹住车黏脚,村里人就帮着卸车。
这里离县城50里,坐马车也得走半天,现在想起来也挺不容易的!
那时,光知道看热闹,差点出了意外。有一匹刚卸套的马,要踢妹妹,我急忙背起她躲闪,好在赶车的老板拉住了缰绳,才没出意外,现在想起都感到后怕。
第一次近距离看城里来的演员,他们言谈举止,穿衣打扮,非常得体。女演员略施粉黛就宛若天仙,甚是好看。
这真是:脸若皓月白——那是没下过坡。
手如春笋润——确定没握过锄 。
有个女演员,拿着折扇扇皮面,握着手帕拭香汗,小伙从没见过这世面……
小小山村,突然来了几十号人,还要招来上千观众。这阵势,让人眼花缭乱开了眼,茶余饭后当话题。
大队里忙着安排住宿和伙食。孩子们也不得闲,扛着板凳、藁简(席子)来占座位。
晚上来看演出的有几千人。舞台布置的很华丽,有三层主幕布和数层侧幕布。没有电、更没有电灯、电声,照明用汽灯。舞台的两边,立着字幕,是映唱词的,感觉很新鲜!
对于演出的水平,虽不会欣赏,但感觉也够专业,和我后来看的京剧影片,感觉没啥差别。
这三晚上,都演了啥剧目?只记得有《龙江颂》、《杜鹃山》,还有一场是啥剧目?我忘得没影,村里人也记不清。
模糊的记忆,总给人遗憾,也给人期待。历史就是清晰的脉络,模糊的背景……
2017.08.21深夜于潍坊
【作者简介】魏瑞金,男,1966年生人,山东安丘人,1989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现在潍坊市城郊检察院工作。名利随缘慎追逐,升迁进退两相宜。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明桦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