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过腊月
小时候,盼着过年,也就巴望着腊月到来,腊月里过的节多,年味儿浓。
腊月初五,过“五豆”节,吃“五豆饭”。早饭是玉米糁再加上五谷杂粮,如红小豆等,做成“五豆”稠玉米糁饭,孩子们端着碗里平时吃不到的“五豆”稠玉米糁饭,按照乡俗,先来到果树下,挑起一筷子“五豆”饭粘在果树上,以敬果树的赐予,祈祷来年硕果累累,五谷丰登。
腊月初八,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孩子们唱起了口口相传的童谣:“腊八粥,接姑姑,姑姑不回来,奶奶在家哭。奶奶,奶奶,你别哭,姑姑家里也是腊八粥。”
相传有一家庭主妇不会勤俭持家,过日子不节俭,到了腊月初八早上做早饭时,才发现家里已经断米断炊,就翻箱倒柜,从面柜里扫扫,在瓦罐里扫扫,扫出来八种食物,混合在一块做出了粥汤。以后,每年到了腊月初八,过腊八节,熬“腊八粥”,以示奢侈浪费之戒,以念持家节俭之风。
姑姑是别人家里的家庭主妇,奶奶当然害怕姑姑不会勤俭持家,过日子不节俭,烧火断顿,揭不开锅了。
“腊八节”就是警戒人们,过日子不能“有米一顿,有饭一餐”,要勤俭节约,不要破张浪费,不要“一饱忘了千年饥”,要保持勤俭节约、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
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过年进入了倒计时。“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发面糊,二十六做豆腐,二十七“穷”赶集,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剃头,三十夜里熬一宿。”唱着腊月里的歌谣,儿童们欢天喜地等待年的到来。
孩童未晓大人愁。年关到了,过腊月是过年的前奏和铺垫,大人们都在忙,无论再难的家庭,过年的吃穿用度,都要在腊月里办妥。
小时候,没有现在的机械化,一到腊月,办置年货的粮食加工,全靠石磨,一家挨一家起五更打黄昏推磨。母亲还要手工赶着缝制孩子们过年的新鞋新衣服。那时候物资短缺匮乏,大人们调侃地说,年总要过的,隔不到年外头。
孩子们放了寒假,要帮着家里干活。砸煤、拾柴,推磨、做豆腐,烧火蒸馍、炸年货。年味儿在腊月里弥漫,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了,步入了小康。虽然腊月的传统习俗未变,日子却是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