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李自立:【梨园弟子,优孟衣冠】(评论)

小主,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梨园弟子优孟衣冠
——再访原彬州市剧团团长杨民权老师
作者李自立
    
好长时间,没有写过关于秦腔的文字了,因为好长时间我没有去剧院看戏了。
   
或许有人会说:“嗨,都啥年月了,你还掏钱去剧院看戏。如今青年人都在抖音快手看秦腔。”那就让我告诉大家,抖音快手看秦腔,跟坐在戏台下看戏,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只要懂戏曲的人绝对要去剧院看戏。因此我说不去戏院看戏的人对于戏曲基本就是个戏曲方面真真正正的行外之人。
首先,给大家解释下今天要谈话题的题目。《新唐书》卷22《礼乐志12》录:“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后来就把戏曲人称梨园弟子。优梦衣冠:《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楚庄王受到感动,封了孙叔敖的儿子优孟。
接下来谈谈戏曲特点,中国戏曲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等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戏剧起源于原始歌舞,是古文化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戏曲经过秦汉、唐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门类,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形式,以表演艺术综合展现于大众面前。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剧种。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秦腔是京剧的鼻祖。除过秦腔,我们中国戏曲还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秦腔,这个门类综合性特别强的文化艺术娱乐形式,却让彬州人特别地喜欢,特别地溺爱。
关于彬州的戏曲发展历史,2019年1月,我曾经专访彬州市原剧团老团长杨民权老师,根据杨民权老师讲述,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基本形成雏形于明清时期,成熟于民国,彬县第一个剧社张六戏班,在民国十九年(1930)停班倒闭。说明彬州戏曲史几乎和百年剧社易俗社、三意社可以说是同龄剧社,可见彬州儿女对于秦腔的感情至深至爱。
1950年,彬县人民政府部门接管当时新成立的剧团,命名为“彬县文声剧团”。我们算起至今,彬州市人民剧团已经七十年历史。
七十年间在彬州大地有这样一位秦人,为了彬州百姓的文化生活,为了彬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他把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彬州大地的大街小巷和戏台,他把生命的芳华,绽放在了艺术的百花苑。此人就是彬州市原剧团老团长杨民权老师。
彬州人说:“媳妇看来时,娃娃看小时。”“优胜劣汰,上翻三代。”杨民权老师,1937年出生在彬县东关村,从小喜爱秦腔。书香门第学秦腔,杨民权老师曾祖杨维屏老先生系清朝光绪二十二年四月科考武举,授六品顶戴花翎。杨老师的祖父杨明德是清朝科考廩生,所以,老子英雄儿好汉,曾祖父、祖父、父亲优秀,出自书香门第的杨老师,唱秦腔、当编剧、当团长、写剧本、练书法,台前幕后指挥,做演员思想工作,可以说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好评,杨民权老师在彬州,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有缘人迟早好见面,金丝壕巷子口忘了哪个巷子,我给老师打个电话,没曾想他已经走到我身后。拉着老爷子的手走完了巷子,回到屋内细打量杨老师,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讲起秦腔和自己的秦腔生涯,思路清楚,思维敏捷。秦腔台词,滚瓜烂熟,说起秦腔舞台,感情深厚浓郁,口若悬河,令我钦佩唏嘘。
当我开口提起行当,杨老师生、旦、净、丑各个行当,讲得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也有自己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各异的表现力和不同的表现形式美。确实在彬州再无第一。提起秦腔戏曲音乐, 确实是汉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体裁。它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艺术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更是区别与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中国戏曲音乐具有民间性和程式性的特点。可是只要给杨民权老师提起归韵规则,秦腔戏曲无所不精。
花发辙、梭波辙、乜斜辙、一七辙、姑苏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由求辙、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中东辙。还有小辙韵,杨老师居然耄耋之年,没有一个忘记的,这让小生我确实有点惭愧不如的感觉。不要说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村出生老人,就是如今的本科大学毕业生,在一个城市里边,真正能搞懂秦腔戏曲艺术音乐体系的又有几个,本身秦腔音乐来自于民间艺术积累,它不像西洋音乐,直接可以用钢琴和大小提琴演奏。要用钢琴小提琴必须经过记谱改谱以后方可进行大型音乐器材演奏。

要真正把秦腔音乐搞懂,不下功夫,不刻苦钻研,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且秦腔音乐,武场面(敲击乐,鼓,铜锣,桄子等)文场面(板胡、二胡、低胡、三弦、扬琴笛子等)组合相当复杂,舞台场面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唱,舞美、灯光、配乐,道具、服装,脸谱、箱包,杨老师的一系列介绍,我只有听的份儿,到杨老师退休,他为秦腔整整付出了四十个年头,他在彬州秦腔剧团和彬州文化馆期间,也算得三进三出的人物。可以说杨民权老师是彬州市的秦腔活化石。

“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一颦一笑一回眸,一生一世一瞬休。”这就是我们秦腔的惊艳绝妙之处,这更是让观众心疼共鸣的特色。当我提起戏曲协会的成立,杨老师表现出的尽是伤心和失望,二零一二年六月,彬州市戏曲协会成立了剧协,有一次召开全县文化生活会时,某领导竟然说:“秦腔如今已经没有市场”当听到此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竟然出自一位相当有水平县太爷之口。
就这样,整个彬州市的秦腔剧团就彻底断送了生命。“一出纸醉金迷闹剧,一袭染尽红尘青衣,世人说戏子无情,岂知无情之人皆因无心,”如果你对秦腔艺术有心,你才懂得秦腔古传统文化的底蕴,你才懂得什么叫继承和发展,你才懂得秦腔艺术为什么叫民族文化。
退休后的杨老师,虽然人已经退休,可是到现在,他仍然从未停下脚步,他始终活跃于彬州民间自乐班演出指导工作,一声“道无情道有情费思量”的叹息,一颗“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的赤子之心确实令人可敬可歌!
当我拿着自己的唱段让杨老师指点,杨老师提唱腔技法讲到了“字正腔圆”;念白讲究抑扬顿挫技法,做功身段表情技法;打表演中的武打动作,四种技法相互衔接、交叉、统一、和谐等。可以说太专业化了。杨老师可以说是当今彬州唯一的秦腔达人!
曾经许多人在我面前提起杨民权老师,群众的评价都是他的一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和典范。说实在的,我一直喜欢秦腔,我一路关注秦腔人,杨老师和他的爱人李晓霞老师生前,我从小知道,但是我确实年轻时没有接触过他们,这两年有了闲暇时间,两次拜访。让我认识到,彬州秦腔界杨老师确实独树一帜。

1951年13岁的杨老师跑上了文声剧团戏台,剧团被政府接管,一首“东方红”歌曲,从此杨老迈步戏剧艺术长廊。从此小生须生行当成了主攻,后来学习期满,杨老师排导出了《梁祝》。《楼台会》《罗成叫关》,后来担任了《西厢记》《白蛇传》《三国》等剧的主要角色。砥砺奋进,曾荣获省级劳模称号。1960年,杨老写的第一部中型剧《夺红旗》彬、长、旬三县汇演中荣获创作二等奖,当时周总理在全国文学艺术会议上提出,戏剧团体要“两条腿走路(即古典传统戏和现代剧)”,要颂扬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以激励人民。杨老曾经四部戏一百天排完演出。1960年,杨老曾荣获省市县级劳模称号。

1977年,毛主席给延安平剧院的一封信《关于<逼上梁山>的意见》一文重新发表,杨老下西安买服装,找剧本进行修改、压缩剧本、排练,后陕甘两省演大大小小几百场,一票难求一点也不言过其实。后来1989年的《八十一天县令》,1996年的《大款与大学生》《永不停飞的鸿雁》都曾经获奖。杨老师德艺双馨,名副其实。《血泪仇》《白毛女》《穷人恨》现代秦腔剧目宣传党的政策、教育群众、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起了重要作用。1981年咸阳地区调演《斩秦英》大获成功,省电台为该剧录像录音。至90年底剧本排练演出达一百六十部还多。

中国戏曲犹如古典佳人,伴着唐风秦韵,高唱低吟,沿续着南戏元剧的轨迹,莲步轻移而来。传统文化耳濡目染,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虚拟的表演,似水墨丹青纵横之用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成妙境。舞台简约空灵,无花却见春,无波可观江海;唱念坐打,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悲欢离合,处处体现诗的艺术境界和抒情美。
杨民权老师,彬州大地的骄傲,彬州大地的好儿女,值得晚辈学习的榜样,戏曲杂剧,喜闻乐见。曲尽其妙,动人心弦。梨园弟子,优孟衣冠。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窦娥奇冤,动地感天。待月西厢,天假良缘。长生殿内,悱恻缠绵。血溅桃扇,柔肠寸断。秦腔国粹,鳌头独占。粉墨登场,锣鼓喧天。砥砺前行,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生旦净丑,争奇斗艳。各擅胜场,众口交赞。古朴经典,雅俗共赏。

临分手,奉上自己的小作业拜托杨老师雅正。此时老人忧心地告诉我:“如今,真心想学的弟子太少,如果有,我倒愿意手把手地因材施教。如不然真的就要带进坟墓里去了。”

在此祝福杨老师身体健康,为彬州大地培养出更多的秦腔戏曲艺术人才,愿秦腔艺术在古豳大地扎根开花结果,果实丰硕,让杨老师如愿以偿。

文中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速联系删除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文昌侍郎,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曾受聘丹江文学散文版主、江山特邀作家、西部法文萃特邀作家,海纳百川文学社总社平台总顾问,作品刊发纸媒和各种载体。格言:自立,自信,自強,自爱。

推 荐 阅 读

【三秦文学】李自立:【忆江南●寒梅傲雪】(七首)

【三秦文学】李自立:【相见欢·初冬景】(九首)

【三秦文学】李自立:【秋杀地】(散文)

本期编辑:处寒

三秦文学团队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