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10首简易钢琴小品-序章
往期回顾
▼
据说巴托克当年为了证明一个观点:
人类觉得音乐好听不好听,都是源于后天欣赏的经验,而非天生的听觉。
于是他写了一大堆无调性的东西,拿来给从未接触过音乐的儿子练习,并且各种出版…
结果他儿子有次听到了献给爱丽丝,就说老爸你写的都是些什么JB玩意儿呀?
这首序章,就是当时的产物之一,一首非常“不好听”的作品!
话说写这个曲子我也很忐忑,压力很大啊!
所以我把音频放在最后,大家看完文章还有兴趣听的话,凑合一下吧…
▼
我个人觉得这个作品更倾向于泛调性,比如说一开始的4小节,构成了D大调的主七和弦,第5小节开始马上就到了升高Ⅲ音的♯F弗里几亚,然后第9小节又不知道跑到什么鬼调去了…
它的音响、调性都是很恍惚不确定的,一直在转移,每个音每个和弦都是意外的,始终不知道下一个和弦会怎样,无法预料。
旋律中同时有若干不同主音在发挥作用,这些主音本身也是游移不定的,就像社会盲流一样,没有固定的地方。
而且很恶搞的就是:
巴托克在开始给你一个D大调的大七和弦,最后给你一个D大调的主三和弦,意思意思一下,告诉你这个曲子是D大调的喔。
至于中间…乱七八糟的你管我什么调!
反正这里的调性比巴托尔的人生花枝招展多了,把乐谱归纳一下,大概就是这样的画风吧:
这种玩法,有点像斯克里亚宾的a小调前奏曲(Op.11 No.2),那也是到最后才给你一个主和弦,告诉你明确的调性。
当然,更早时候,肖邦在它的a小调前奏曲(Op.28 No.2)也这样玩过。
▼
那如果要学习这部作品的话,应该怎样去把握比较好呢?有时我自己也很恍惚,这个作品到底是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感觉这首序章在形式上,有点像贝多芬G大调第4号钢琴协奏曲(Op.58)的慢乐章——
它们同样都有着两个完全不同、对比强烈的音乐形象与情绪。
一种是强烈的、有力的旋律,以 mf 或者 f 的力度演奏
:
另一种是温柔的、平缓的和弦,力度是 pp
:
这两种形象在全曲反复交替着,旋律仿佛指代的是一个男人在抱怨;而和弦的演奏,则是一位女子不断温柔地去安抚他。
如此三遍以后,男人的脾气逐渐也降下来了,由原来双手伴有和声的演奏,变成了左手的单旋律,力度也变成了 mp ,而且不断渐弱,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呀。
我会用这种方式去理解这个作品,不一定是准确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路,供大家参考一下。
反正在教学上,对于这首序章我一直都很谨慎,就从来没敢教学生撸这作品(实在不忍心折磨学生)。
但我有弹给他们听过,弹完后问有什么感觉,他们的反应都是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然后…
▼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巴托克受到当时勋伯格无调性的影响。
也就是说,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斯克里亚宾、巴托克…这一批大神,他们当年写这些难听的东西,都是不约而同的一个潮流,各自平行的做法。
所以,巴托克某些作品“难听”这笔账,真不能都赖在勋伯格的头上。
勋伯格那时不受欢迎,还可以说是那一届群众的素质不行,接受不了这么“先进”的音乐…
但10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到现在正常人类喜欢听的,依然是莫扎特贝多芬,而不是勋伯格韦伯恩?
所以,很多时候难听就是难听,与什么欣赏习惯无关(当然也不是完全绝对的)。
听觉,这是纯天然的东西。
什么?有人觉得勋伯格比莫扎特好听?
好吧,我能说什么呢…大家都是看着波多野结衣撸,但有人喜欢对着老干妈的商标撸,我也不能阻止呀对吧?
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吧…
演奏:Jenő Jand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