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胃气得振,百病向愈——疑诊肺结核医案一则

郭某,男,78岁。2005年4月28日初诊。

患者近2月来胸脘憋闷,不思饮食,精神欠佳。从乡下到省城,就诊于多家医院,胸片检查提示中等量胸水,经多次抽取化验,不考虑恶性病变。转诊于结核病医院,疑诊“肺结核”,住院治疗已3周。肺结核病尚未能确诊,抗痨药和广谱抗生素联用,胸水已得到控制。但患者胃脘胀满,恶心干呕,饮食几废,精神日差。家属邀笔者去病房诊治。诊见:身体消瘦,面色黄白少泽,双目懒睁,语声低微,胃脘胀满,恶心干呕,不饥不渴。舌质淡白,舌苔薄腻,脉缓无力。证属正气虚衰,运化失职,痰湿内滞。治以和中开胃为先。方用二陈汤加味。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9g,枳实

9g,竹茹9g,炒谷、麦芽各15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

处方后,出了医院,在车上我和家属谈了我的想法:①停用抗痨药。目前并不能确诊是肺结核病,老人不咳嗽,不盗汗,结核菌素试验阴性。从中医角度看,结核病多体瘦、颧红,而患者面色黄白。何况患者高龄、体弱,不可能耐受至少6个月的抗痨治疗。与其等4~5个月后被迫停药,倒不如现在停用。②停用抗生素。高龄体弱,绝不可以长期静滴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更不可以和抗痨药长时间合用。③老人究竟得的是啥病,至今不能定论。临床上经大量检查后仍不能确诊的疾病并不少见,何况许多情况下是“多病缠身”。可以继续观察,定期复查。但不应该让老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与药”。④建议出院。只有出院才能中止“药害”,咱们的老祖宗叫“药邪”。如果为尽孝心,多花点钱,老人死了,子女也不遗憾,可以不出院,继续目前治疗方案。⑤坚持中药治疗。只要老人能吃、能喝、能长肉,说不定病能自去,即使有病,治疗也有资本、较容易。这也就是中医常说的“先治人,后治病”。

只要老人能吃、能喝、能长肉,说不定病能自去,即使有病治疗也有资本,较容易。

老人次日即出院回家,停用所有西药。上方服完4剂后自觉舒服许多,进食增加。电话中嘱原方加炒白术12g、鸡内金12g,继续服用。

2005年5月14日老人来门诊开药,笑着说:“我的病基本好了,我现在能吃了。能吃,病就好了。”复查胸片,胸水已无。第二方去炒谷、麦芽,加人参9g,继服。后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制成蜜丸,健脾和胃,长期服用。3年后至其家,老人在大门外晒太阳,身体状况良好,一眼就能认出给他治病的医生。

“能吃,病就好了”,我始终记着老人说的这句话以及老人说话时的表情。老人的话是朴素的,也是科学的。无奈,搞科学的人反倒经常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了!

《临证指南医案·不食》华玉堂在按语中写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此理亦人所易晓也。”语不惊人,但极实用。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

或谓如此难治重症,既有正气虚极,又有胸水内滞,且为专车接送之特诊,处方仅以二陈汤加味,岂非“用药如儿戏”?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醇义·序》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否则眩异标新,用违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临证越久,越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

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