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风为百病之长,临床心得分享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
张介宾注:“风之始入,自浅而深,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故风为百病之长。《骨空论》曰∶风为百病之始也。无常方然者,言变化之多。而其致之者,则皆因于风气耳。”
张志聪注:“风为阳邪,伤人阳气,为百病之长者,言四时八方之邪气,虽从阳分而入,而善行数变,乃为他病。”
马莳注:“夫百病必始于外感、内伤,故燥湿寒暑风雨者,外感也;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者,内伤也。”
1.风主生长:之所以说风主生长是因为风是万物生长的媒介,称为风媒。这种靠风力传送花粉的传粉方式称风媒,借助这类方式传粉的花,称风媒花。大部分禾本科植物和木本植物中的栎、杨、桦木等都是风媒植物。对于动物来说,两性的性生活与性选择信息主要依靠气味来传递,许多哺乳动物在发情期都会散发某种特殊气味,以吸引异性。这个气味实际包括很多信息,是一种基因的表征,如果雌雄个体的基因不相配,那么嗅觉上,首先无法相互吸引。
风又是春季之气,春季少阳主生,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季万物复苏,草木生发。春季是生长的季节,据科学统计小孩成长最快的季节是从3月至5月,要比从9月至11月的生长快3~5倍,这也是风主生长的作用。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此之谓也。
2.风为百病之长:风对于生命的出生非常重要,但也是造成疾病的首要邪气,正如《金匮要略》中所云:“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风为阳邪,其性开散,主要的病理结果是开散肌表,卫气不固,邪气入里闭郁经脉。经云:“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又风邪主动,凡是非正常的肢体肌肉的抽动都是风证的表现,例如,抽动、抖动、伸屈不利等,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所云:“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3.肝郁生风:肝气郁滞的病症首先是伤肝,《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曰:“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而肝郁生风又是造成其他脏腑经脉受损的重要原因。可见风邪不但从外来侵袭人体,在内由于肝郁所生内风也可以侵袭人体脏腑经脉。《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曰:“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尽管在自然界是八风发邪,但发生在人体则是五经风,风邪从外入里侵袭机体而发病。
风邪侵袭人体的主要病机是闭阻经脉,风邪主散、主开,为阳邪,阳邪在外开卫气,在内开阳气;开卫气闭郁营阴,开阳气闭郁血脉;闭郁营阴则发热,开卫气则汗出。在内闭郁阳气则肝郁,肝气郁滞可生内风,风邪侵袭其他脏腑和经脉而致病。
风邪袭胃则胃气上逆而呕吐,风邪克脾土则脾气下陷而腹泻,风邪扰心则神志不宁而失眠多梦,风邪袭水则腰背疼痛,风邪侵袭体内血脉则出现血脉郁滞,表现腹痛,经脉挛急,长时间经脉瘀阻还会表现肝心有热,心烦意乱,头痛头晕等症候。甚至还可以出现血分有热、气分有寒等证。如果风邪闭阻经脉可以表现为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症候,而风邪直中脏腑则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例如,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等。
从这些症状来看,风邪致病有两个特点,第一,病位深,由于风邪开散阳气,闭郁营血,因此所形成的病症的病位比较深。第二,病情严重,难以治愈,中医判断病情轻重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表里,病位在表则病轻,在里则病重。下面以《伤寒论》中的中风与伤寒为例进一步解释中风病症的特点。
“中风”和“伤寒”是《伤寒论》的两个典型的太阳表证,由于病邪不同,侵袭人体所造成的结果也不同。同为外邪侵袭但却用不同的名称来形容,风邪侵袭人体称为“中风”,寒邪侵袭人体称为“伤寒”,一个“中”字,一个“伤”字,其内涵所预示的内容是深刻的,《说文解字》:“中者,内也。内者,入也。”“伤者,创也。”创是指刀伤。“中风”是指风邪袭人相对于寒邪袭人位置比较深,“伤寒”是指寒邪闭郁卫气在表。
当然,当人体正气旺盛时,尽管风邪很强但也不能伤及人体,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但是当人体阴阳平衡失调,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则很容易致病,在《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中也有论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显而易见,《伤寒论》是很好地运用了《黄帝内经》的有关风邪致病的理论,在临床治疗上不但有理论还有很多有效方剂。
前面已经讲过了,风为阳邪,其性开散,其伤及肌表的特点是风伤卫而营郁,称为中风。寒为阴邪,其性收引,而伤及肌表的特点是寒伤营而卫郁,称为伤寒。正所谓“风伤卫,寒伤营”。中风是风邪侵袭卫气,开泄卫气而发汗,由于风为阳邪鼓动脉中营血而成营郁之证。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风虽然为阳邪,是由内阳外阴组成的,所谓开卫气是其阳的部分,而营瘀是由风中之阴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热,治疗方剂为桂枝汤,其中桂枝驱风以解营郁,白芍入营,凉血养血。
伤寒是寒邪侵袭肌表,伤及营阴而闭郁卫气,表现为无汗、恶寒,伤营则恶寒,闭郁卫气则无汗。治疗方法是用麻黄汤,以麻黄桂枝为主药,麻黄祛寒解表,开卫气,宣发肺气,桂枝解营郁祛风,显然麻黄汤证也包括有中风证,风寒同时侵袭人体时称之为风寒表证。
中风不单是中风表证,中风也是里证的常见病症,在表是风伤卫而营瘀,在里是肝郁生风侵袭其他脏腑经脉。清代名家黄元御在他的书中对风证所形成的并发症以及风证形成的机理有很清楚的论述,在中医历史上也是很难得的医家,对风证解释得如此详尽。这里就我的一些临床经验谈一点我的体会。《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金匮要略》则以脏腑辨证为主要方法,有很多方剂都是针对内风而制定的。例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这个病例是由血虚生风,内风郁滞营血,营郁化热,热在肝木,上扰心神,所以女子梦交,下扰肾水,所以男子失精,治疗以桂枝汤解营郁祛风,龙骨安心神,牡蛎潜肾阳,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祛风、调理心肾的良方。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这个病例是因虚劳而生风,风邪瘀滞营血,营郁而里急,厥阴肝经脉瘀阻而腹中痛,郁而化热,郁热上热心神而心悸,风邪侮肺,肺热鼻衄。风袭肾水,肾阳不藏而梦失精,阴虚肾阳不藏而发热,表现为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这样一系列症候看似非常复杂,症状表现彼此看似不相干,实际上是由于风邪所致,风性善行而数变,可以侵袭人体多个脏腑和经脉,形成的病症也是多样变化的,如果不是用风证来分析,很多不同表现难于理解,而把这些复杂的病症用风证来解释又恰到好处,治疗起来得心应手,还真是要感谢黄元御大师。
《金匮要略》中最常用的祛风药就是桂枝,桂枝是治疗中风表证的常用药,也是祛内风的常用药,由于桂枝可以解营瘀,是治疗由于寒邪闭郁营血而生风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很多方剂都有桂枝,其功能就是解营瘀祛风。一般来说,凡是方剂中有桂枝的都跟风有关,而且这个风是由肝被寒邪郁滞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