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为什么《黄帝内经》说命门者,目也
《灵枢·根结第五》:“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足太阳下者根于至阴穴,上者结于睛明穴,故曰命门者目也。王氏曰:命门者,藏精光照之所,则两目也。”
张志聪注:“命门者,太阳为水火生命之原,目窍乃经气所出之门也。”
马莳注:“命门者目也,谓睛明穴也,在目内眦。”
《难经·三十九难》提出右肾为命门说:“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二、命门者,目也
“命门”一词,顾名思义是指生命之门,《黄帝内经》对“命门”的解释是指眼睛,应该是指当生命存在的时候,人的眼睛是有神的。眼睛的开合运动不但显示出人的生与死,而且还是精神最重要的反映部位,眼睛是生命与健康之门,通过这扇门可以观察到人体的精神状态。
但是同时代的经典著作《难经》也提到了命门这个概念,是指肾中相火,也称为命门之火。一个“命门”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应该明确的是这两种提法实际上是不矛盾的,《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这里指出了目之精是源于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而成的,目之所以能视物,五脏六腑之精气是其基础。经云:“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五脏六腑之精,在上注于目形成目之精,所以目能视物,同时五脏六腑之精下藏于肾而成肾之精,为身之本。目之精主明,肾之精主藏;目之精为心所主,心主神明,肾之精为水藏。因此《黄帝内经》中“命门”为目,是强调心主神明,是心之君火,生之本。而《难经》所谓的命门之火,是肾之相火,强调肾藏精的功效,是身之本。
三、命门学说
把“命门”作为一个独立的脏腑,最早应该见于《难经》,是指右肾,是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地方,《难经·三十九难》曰:“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者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通于肾,故言脏有六也。”《十八难》与《三十六难》中又说:“命门为肾间动气,原气之所系。因此说命门对人体生理具有重要作用。
到了金元时代,以寒凉派著称的刘完素把《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中“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君火与相火引入到人体藏象学说当中,以心为君火,命门为相火,首创“命门相火”说。
到了明代很多著名医家在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的探讨中都应用到了命门学说,如李时珍、虞抟、李梴等,以温补学派的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三家的观点最为突出,孙一奎是三大家中最早的一位,创立“命门动气”学说。提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出自《医旨绪余》)。
赵献可则提出“君主命门”说,他认为,命门位处两肾中间,彻底与肾脏脱离,而成为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其功能位于五脏六腑之上,为“主宰先天之体”,有“流行后天之用”。赵献可以《易经》中“坎”卦为其理论基础进一步阐释肾与命门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肾有形属水,命门无形属火,其位居两肾中间,即“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因为阴中有阳所以水才能够气化,气化是生命的源泉,而命门之火藏于肾水中,主一身的气化作用。
赵献可的命门理论受到理学、易学及道教等多方面思想的影响,承前启后,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于命门学说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及阐发,提出“水火命门”学说。张景岳大量运用太极阴阳理论阐述命门,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统括阴阳、五行和精气。同时,命门兼具水火,阴阳本同一气,水火之于人身,即是阴阳精气,从而把人体阴阳、精气与水火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尽管后世医家非常重视命门相火,用了很大篇幅来讨论命门的问题,而且应用于临床上,甚至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黄帝内经》只是把命门归于双目,是不是《黄帝内经》没有认识到命门的重要作用呢?其实后世医家的命门相火学说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藏精与精化气的两个方面,而命门学说是着重强调肾精化为气的这部分功用,只要能完全掌握和领会《黄帝内经》关于“精”的论述也能够全面总结出人体生理本质。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