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我听到的雨声!”
~
最初,我是从阿凡那里获悉 “听雨交流会”的举办消息的,看到后不禁神往。而后我在阿凡发的链接下面留言表达了愿景,但同时也表露出了担心到时候天气与身体状况不理想的犹豫。丑石闻讯后随即打电话过来给我,说这次活动将由芜湖电视台《天天星期五》栏目全程跟踪报道,唯恐万一我届时不能到场,因此要对我做一个采访留作备用。单只这一个动作,我就看到了他们对这次活动的重视程度和用心。
于是我在第一时间通知了裘德,一是因为我们同为爱诗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与组委会几人相识,不至于因环境的陌生而徒生尴尬。不几日,中小学生也可参与的消息出来后,我又毫不犹豫地替倩倩报了名。但据我所看到的倩倩写的诗,现只有一首《像白云一样》的习作而已,心下忐忑,发给了做为活动联络人的美石,却说喜欢,并表达了看到一个热爱文字与生活的孩子,和一颗纯真心灵的强烈感动。
从16年12月27日看到“听雨”发布活动召集的消息,到17年1月15日如期举行,只有短短半个多月时间,其间各个方面的工作与艰辛难以想象。组委会成员:美石、丑石、寻、阿凡、徐守国等朋友呕心沥血,日以继夜,才使得活动得以如期顺利举行。我由于身体原因,需稍微晚一点时间到达会场,当看到在寒风中瑟缩着等待迎接我们的丑石时,真是又心疼又感动。
午餐时我看到阿凡站在远处默默地抽着烟,本想过去问候他一声,又想虽然他是站着的,但应该也是在休息,思前想后,最终没上前打扰他。阿凡负责的是交流会的各项设计工作,我想他一定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后来我在美石的文章中得知,某日在忙碌之时,阿凡的女儿竟因无人照看甚至短暂 “失踪”了,一时间吓坏了众人,至今仍心有余悸,回想起来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做为交流会组长的丑石,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初他为我的诗集审稿时,连续多日在网吧的嘈杂环境与恶劣的空气中熬夜,还有他靠在风儿姐家中的沙发上手撑着额头打盹儿的样子。寻担任的是总导演的工作,美石负责对外联络与组织工作。我的第一本诗集也正是由这几位的促成才得以面世的。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主持人与幕后工作人员为这次交流会的顺利举办付出了种种努力。
美中不足的是我最想见到的三人都因故未能到场,他们分别是梁震、林黎,和崔后明。梁震是我接触诗歌后第一个知道的芜湖籍诗人,虽然素未谋面,但仰慕已久;我与崔后明最初遇见应该在芜湖人文网,互为赏识,但相交不密,故此一直很想得见真容;而与林黎相识则是在流派网,但也是偶尔地交流,三言两语而已,后来是他把我拉进了芜湖诗人群。
写诗多年,我一直如天煞孤星一般行走出没,与身边的人也是格格不入无法交流,仿佛根本不属于这个星球,因此才油然而生出了 “外星人”这个笔名,看似乖张,其实是一种怅惘的无奈与叹息。但自从进了芜湖诗人群,与风儿姐、与美丑二石、与林黎一众朋友相识相交以后,方才感觉我这一片飘荡的落叶终于归了根。而他们在我危难之时给予我与为我做的一切更加深了我对他们的倾慕与不可辜负的感情。
在我的印象中,芜湖诗人无论是在诗歌造诣与建树以及在汉语诗歌的发展与贡献方面一直都不容忽视,不可小觑,但多年来大家却基本都是各自为政,犹如一盘散沙。拿风儿姐的《芜湖诗院》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去处,但这样的个人发起的小圈子,虽有一定的表率作用,但毕竟独木难成林,无疑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此影响仍然不是很大,且这样的圈子似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可是这次 “听雨交流会”的成功举办无疑将彻底改变现有的状况,不但大幅提升了本土诗人的凝聚力,同时也有了场地适时展出本土诗人的优秀诗歌作品,促进交流与互动,并使大家团结和睦,亲如家人,更让我们在经过了多年的漂泊之后终于有了这一处栖息的港湾,让我们的诗歌与心灵从此找到了实质性的依托与归属,从此有“家”可回。
外星人。2017年1月20日 No.2511
~
为了表达我的感激与遗憾之情,午餐后我特意上台为没有出席的林黎朗诵了他的一组优秀诗歌:《春天来了》。
裘德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