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式太极拳二代弟子孟宪彬老师谈“洪式太极拳的特点”

第一点:我老师全面继承发展了陈式太极拳,并且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我老师跟随陈法科先后学拳十五年,到济南后又去北京学拳,把陈发科早期的拳法、晚年的技击学到手,这都归功於我老师的勤奋好学,最重要的是把陈发科的拳理学到手了,到了济南以后在不断的习练中总结中,又参考其他拳师的招式及老辈武术家的理论不断改进,但始终遵循著陈式拳的拳理,在五十年代中期形成了现在的这种拳架子,这是我老师与陈发科共同试验经陈发科同意后确定的架子,有著极强的技击作用,正因为与原来的陈式拳有所不同,所以现在社会上有人建议改为洪传陈式太极拳或者叫做洪式太极拳。

第二点:我老师把哲学的螺旋运动加入了陈氏太极拳法之中,而螺旋运动是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我认为这是我老师对陈式太极拳的极大贡献,自从陈鑫之后,能够从理论上解释拳术和哲学为一体的拳师并不多,哲学规律不仅是螺旋运动,还有对立统一,表现在拳法上譬如:合即出、收即放,化劲即是发劲,它是在同时进行的,不可分开,南极处於极夜时,北极是极昼。再说螺旋运动,四季的变化就是好例子,规律就是循环往復永无止境,我从洪老师的试验中亲身体验到他的劲路正是这种规律,不仅如此,老师在书中已经写得明白,从螺旋运动中练出的缠丝劲不好用一般概念上的笨拙力量解释,所以我在多个场合说我老师的功夫融进了哲学,他的拳法是哲学的拳法,高於体育的。

第三点:我老师把武术提升到了武学的层次,使之成为一门贯穿哲学的文化艺术,可以与文学、科学相提并论的学问,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亲身证实了“武学”这一概念。有一次济南武术馆聚集老拳师讨论拳术,八极门李赞臣老师、燕青门言崇仁老师以及诸多颇有名气的老拳师到场,体委领导请我老师表演一套拳法,我老师练了一套,并说了基本功是划单手圈(正云手、反云手),请大家多提意见,李赞臣老师当时就问:洪老师,你划圈我们这些人看不懂,你让我们怎么提意见?我老师当时没解释,过后和他交流过,大多数拳师认为伸胳膊踢腿,闪展腾挪,窜蹦跳跃才是武术,往往一辈子只是在动作上下功夫,对劲路几乎没有研究,更谈不上学问,似乎学问只是文人们的事情,是他们的专利。所以拳法是流於术,还是当作学问合於道,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不妨把它作为衡量武者水平的一个尺度。

第四点:这门武学中的动作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动作;譬如说,我们吃饭拿筷子,当你拿好了筷子向外从盘子里夹菜时走的是逆缠(里缠),但你夹好了,夹住了,往嘴里放的时候就变成顺缠(外缠),也不会亮肘,这是个很自然的动作,但是练拳时往往就忘记了,抽烟的动作也是如此。这是讲的手臂的动作,腿脚呢?也是一样的,走路没有高抬腿轻落步的,你在前面走,有个熟人在后面叫你,转身的姿势是很自然的,自己可以试试,转身那会儿,你的手眼身法步配合的多好,但是练拳也经常忘记了,再说生活中的身法,走路没有前俯后仰,左右摇摆的,如果有这些现象,别人会认为你有毛病了。可是练拳的时候就忘了身体的中正,整个身体或者局部紧张的现象很多人都有,正因为如此,练拳架著肩膀,无法沉肘,腰腿紧张,甚至拔不动腿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五点:原地转的问题;有个学生问我:孟老师,陈式拳的螺旋运动中讲下塌外碾原地转我不明白,要是原地下塌着转那练了拳一会儿工夫不都钻到地里去了,你能简要说说吗?我说是在原地转动,就像自行车、汽车、火车运动,都是配合起来行动的,哪个轱轮不转也不成,但是运转起来都不离原位,向下的问题还是以车轮子比喻,轮子都是向前向下转的,是一种迴圈向下的运动,不离开原位的才叫原地转,你骑自行车要是有个轮子自己先走了你非摔的鼻青脸肿!那个学生又说螺旋运动的前进理论,我说陈氏太极拳的运动也向前永不后退,倒卷肱从内理说也是向前走的,那个学生有点抬杠,说:老师,你说的不错,可是汽车转起来前走呀?就是骑自行车一个小时也走十多里地,你练拳怎么还是在拳场子里?你一天练了多少里地?好象我练拳既要钻进地里,也要转出好几里地他才满意,这是对陈式拳的极大错误认识,也是对我老师拳术理论的极大误解。

文/孟宪彬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