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称的几点不成熟看法
1.职称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制定的,目的是用较少的,有层次的,有差别,可以上升的职称工资来调动老师积极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的职称制度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
2.职称各级别的比例没有科学依据,规定百分之二十的老师是高级,那后面有更优秀的老师怎么办?此外能上不能下,终身制度,评上的自然有优越感,评不上的丧失积极性。
3.教师职称评审只是一种职业履历说明,与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关系不是十分大,现实的状况可能是:高级老师无论是工作量,工作能力还是工作积极性都不一定比低级教师好。
4.教师与医生不一样,医生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更强,听说医生晋级需要考试,教师则不需要,教师搞教育更多的需要耐心,爱心,责任感,这无法用职称衡量,更何况医生越老经验越丰富,越吃香,而教师即使评上高级,由于精力跟不上来,越老职业倦怠越厉害,但是现实是他们的工资待遇却越高。
5.在职称评定的材料要求中,所需要的论文,课题,公开课等需要获奖,其实大多数教小学和初中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他们能把书和学生教好了就算不错了,还需要他们搞研究,搞课题,这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再说也没必要,教小学,难道你要老师研究出1+1=3来吗?
6.在职称评定选拔中,有的学校是根据能力来,比如说班主任每年几分,论文几分,公开课几分,参与课题几分,等等,算总分,硬指标,谁分高,谁上;有的学校需要中层以上领导投票,这个人为因素太大;有的学校完全凭资历,谁教龄长谁上;种种方案各有优略,导致教师之间为评职称关系紧张。
7.如果非要搞职称评定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荣誉称号,尽量不要与经济挂钩;即使挂钩也可以,但是要想评高级你的要求就要特别高,比如出版过专著若干,在国家期刊上发表过若干篇很有质量的论文,或者课题特别有研究价值的,或者在教育上做过特别贡献的,这样的老师可以拿特殊津贴,这样可能没有其他老师会反对。
8.说到底,一句话,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比评职称更有现实意义,这样就能吸引优秀的985,211人才以及真正对教育感兴趣的人才从事基础教育,这样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可能会得到更大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