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史嗑闲话
那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看到这么一首词: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是中国近代最著名女侠秋瑾临死之前的一首绝命词,当读到这首词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冒出了另一首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这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晚清名臣李鸿章临死前的绝命诗。
对比下来,且不管信念与所处位置的异同,从两首诗词中其实都可以看出来对国家民族未来的甚深担忧。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中国两千年文明下传承的一种精神:士大夫精神。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的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学派学术、信仰理念、地位高低贵贱诸多不同,根植于中国世代每一个读书人的心里。
然而想到这里,我又想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那风起云涌不逊于百家争鸣的各种思潮碰撞,想起了这么一段关于“是非对错”的对话。
如是说:“此间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天下群英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即熟,是非自明。吾辈主张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绝不敢以吾辈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如是应:“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对话如此,其中“正确与荒谬”每个都有自己的判断。也不管其对错,这段对话的起因也是基于对国家民族未来甚深担忧。
现在许多人说,中国人自古没有信仰,不像他处教于政上,教法大于一切,所以没有人家那种安定团结。
每当听到这种言论,作者难免心中一鄙,此徒人云亦云不值一道。
信仰是什么?非得是宗教?必须有偶像崇拜?这种根植于国人的精神难道不是信仰?
今天就是唠嗑闲话!话题是不是带的有点沉重了?
我特别倾向于劝人多读历史,从一幕幕历史画幕中品味个人的人生哲理,从一篇篇历史材料里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来龙去脉,从一本本史册中奠定自己的三观。
有人问多读历史有什么好处?
我说:没好处!还可能有坏处,但有益处。不过其中利弊得失不是读史的错,而是人心的事。
我读历史常常有种无力感,觉得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可琢磨,正所谓: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世事变幻无常,感慨归感慨,不能因此而废身堕己,所以我常常告诫自己: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说的在简练点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你看最后半句还是士大夫精神的衍生!
——————————————————————————————
墨香冉冉,琴声袅袅,弹指间已是一番天地;
一纸香书,一份情怀,感动的是内心的波澜;
一品清茗,一首小诗,阅尽的是岁月的浮华;
童蒙弘文馆,心的起点,书的徜徉,梦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