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向德、苏、英、法、美争取军援,最后结果如何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国民政府积极与当时的军事强国展开军事合作,争取可以支撑长期战争的武器装备等物资。德国作为中国此前长期的合作伙伴曾一度被寄予厚望,双方早在1934年8月就已经签订《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用中国的钨矿、猪鬃等战略性原料和农牧产品等,从德国换回马克沁重机枪、克虏伯大炮、毛瑟步枪等,计划分10期组建60个精锐的“德械师”。
编辑搜图
▲戴德式钢盔的德械师官兵
德国中止合作
但德国毕竟和日本同属法西斯轴心国,两者很快穿了一条裤子。1938年,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下令将所有在华的德国顾问全部撤回国内,并中止了德械师的装备和零部件供应,使本就损失惨重的德械师在短短数月内就名存实亡。1937年8月23日,国民政府派遣以陆军大学教育长杨杰为首的军事代表团,出发前往莫斯科争取军事援助。
编辑搜图
▲抗日军民一度将大刀当作武器
中苏关系转冷
苏联方面一方面要保障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希望中国牵制侵华日军,同意援助20个师的苏式装备,以替代伤亡殆尽的德械师,但后来苏联担心过度刺激日本,怕日本关东军出兵西伯利亚,与纳粹德国一东一西夹击,因此逐渐转变了原本的支持态度,直至撤回了军事代表团。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不得不寻找新的外援。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法国被德国占领
法国曾是备选国中的一个理想目标,因为从一战结束后,法军就一直号称“欧洲陆军第一”。但法国虽然同意援助军事物资,却一直保持“高冷”姿态,直到在1939年2月才与国民政府签订了军械借贷草案,并正式开通了经由越南输送援华物资的通道。但次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就对法国发动闪击战,1个月后,法国投降。国民政府用法械来武装部队的计划宣告破产。
编辑搜图
▲英军从欧洲大陆溃退
英国自顾不暇
法国完了,国民政府争取军援的目标随即转移到英国。但此时的英国正遭到纳粹德军的猛攻,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多余物资援助中国。放眼世界,有实力支援中国抗战的,仅有大洋彼岸的美国了。但当时的美国“孤立主义”盛行,从上到下始终坚持既定的对外政策——“避免卷入任何外国的冲 突”。直到1941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力排众议推出了《租借法案》,开始向中国提供战斗机等。
编辑搜图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才出手
美国此举当然并不是同情中国的抗战,纯粹是一种生意行为,实际上他们也在向日本提供战争所需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的爆炸声终于改变了一切,一直独善其身的美国人尝到了姑息养奸的恶果,开始积极开展援华工作,希望数量庞大的中国军人牵制日寇进一步侵略的步伐。
编辑搜图
▲美军在培训驻印军官兵
1942年,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向美国和国民政府递交了《在印(度)组织训练中国军队计划书》,主张以缅北战役后败退到印度境内的远征军残部为骨干,“精选中国官佐士兵10万人赴印训练,发用中国所得租借物资装备,由美国军官训练,组成2军,每军3师,另加1师及降落伞部队6营为后备,并另训练若干炮兵队及坦克部队”,最终目的就是“为中国陆军提供充分使用新武器的技能和战术,以此为核心,逐步建立中国30个师的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