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块吃垮海底捞?

美甲、按摩、擦鞋……凭借各种碾压同行的人性化服务,海底捞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一直稳居C位。
去海底捞的人,也许是喜欢那四宫格的火锅,也许是喜欢上帝般的顾客体验,也许是喜欢五花八门的一条龙服务。
也许,只是为了进行各种迷惑操作。
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上,这种类型的视频得到了很多吃货朋友的关注。
它们往往打着“八块钱吃垮海底捞”等醒目的口号,一脸兴奋的传授着各种独门绝技。
第一步,点上一份不要钱的清水锅。
第二步,再来一份米饭和一个鸡蛋。
第三步,去小料区取一点黄瓜,再放入调料,大力拍碎,一份拍黄瓜小凉菜就妥了。
第四步,取一些小番茄大力拍碎,放入清水锅煮开,自制番茄锅。
准备工作做好了以后,把小料区的牛肉粒、芹菜末放到米饭上,浇上煮开的番茄汁,一碗番茄牛肉盖饭就Ok了。
饭吃完了,那必须整碗汤。把鸡蛋液倒进番茄锅里,不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番茄蛋花汤新鲜出炉。
最关键的是,问服务员要一份免费蒸蛋和宝宝面条。
面条煮熟以后,放上芝麻酱、蒜泥、豆花酱、葱花,一份海底捞专属热干面味道还算不错。
在蒸蛋上倒一些滑丸味碟,再放入牛肉粒、芝麻粒,一碗简易的肉末蒸蛋咸香可口。
一顿操作猛如虎,几块钱的价格,有饭有面、有小菜还有汤,分量十足,值回票价。
这样的独门秘笈流传在江湖上,拍摄者借此获得了流量,观赏者点了收藏,只有店家流下苦涩的两行清泪。
能占的便宜一个不落,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省钱方式也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反感。
这种做法,聪明是聪明,但这样的聪明总让人有点怪怪的不适感。
很多网友都说自己绝不会跟这样的朋友出去吃饭,明明约好去吃饭,你却偷偷去做饭。
然而,这样的“智者”不是个例,有些人虽然没有学会8元吃垮海底捞的绝招,但他们有自己的独出心裁的小技巧。
比如,撤掉四宫格的分格板,倒入大豆油,倒入小料再放入底料翻炒,然后倒入土豆片、藕片、金针菇等各种食材……
最后撒上葱花和香菜点缀,大份麻辣香锅便DIY完成。
如果说在海底捞做麻辣香锅就已经超乎想象,那你还是太嫩了,因为有人已经在迷惑操作的边缘大鹏展翅了。
他们在沸腾的汤水中倒入气味浓郁(臭)的料包,放下酸笋和其他辅料,煮起了心心念念的——螺蛳粉!
他们是不知道有些人不喜欢螺蛳粉的气味吗?
他们 是没有公共场合收敛自己的意识吗?
他们是缺乏公德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吗?
不,他们只是没有家而已。
要怪就怪这世界之大,竟没有一处能容得下他煮一锅螺蛳粉,所以只能去海底捞
都说无奸不商,可是只要有足够“聪明”的消费者在,那么反被薅羊毛的商家也绝对不止海底捞一家。
曾经,必胜客有一种30几块钱的自助沙拉,餐厅会提供给消费者一个碗。
消费者可以在沙拉台自助装沙拉,只要这个碗能装下,那么装多少都是你的。
设计规则的人估计没有想到,消费者没有十斤核桃开不出来的脑洞—— 用黄瓜片在外延一层一层建成大容量的“碗”, 再往里面铺垫各种想吃的沙拉。
于是,“去必胜客叠黄瓜”一时之间蔚然成风,大家都卯足了劲的叠黄瓜。
各种各样巧夺天工、独具匠心的作品令人哭笑不得。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给我一个小碗,我能装下整个必胜客。
消费者忙着身体力行的诠释那句广告语—— 装得下,世界就是我的。
必胜客无奈os:这谁顶得住啊?
没过多久,“自助沙拉”便退市了。
一门心思想着反薅商家羊毛,不仅要值回票价,还要利用规则漏洞“吃不了兜着走”,这种吃相 属实有点难看。
利用规则漏洞的聪明为什么会令人不舒服?
因为这会让人联想到很多由这种消费心理衍生出的消费现象。
这类消费者往往有一个共通的认知——花了钱就是大爷。
有这种心态的人,程度恶劣一点的会对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颐指气使。
没那么恶劣的,则会想办法获取各种可得的利益,以求获得占了便宜、没吃亏的心理满足感。
一方面,他们可以很“节约”。
去一家餐厅吃饭,要多卷几卷卫生间的手纸揣进口袋。
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一定要顺你一点辣椒或者几根葱。
去一趟超市,要偷偷拽好几个不收费的塑料袋拿回家当垃圾袋。
住个酒店要顺走所有一次性拖鞋、牙刷、洗漱用品,甚至偷偷带走玻璃杯……
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非常浪费。
自助餐厅墙壁上那句按需拿取,杜绝浪费,他仿佛瞬间降智,不识字,也不知道吃多少拿多少的道理。
有些人甚至不顾自身身体状况,提前走位一到前三天开始排空肚子,真正实现了“扶着墙进去,扶着墙出来”。
最后只剩桌子上杯盘狼藉,各种没吃完的食物甚至是动都没动过的食材就这样被浪费丢弃。
节约也好、浪费也好, 小算盘拨的哗啦啦响,能薅一点是一点的,只是借 勤俭节约之名义行吝啬之实 。
精打细算没有错,错的是过度,错的是钻规则的空子获取利益,并对其他人的利益不屑一顾的心态。
海底捞的四宫格做了干锅会非常难清洗,煮了螺蛳粉会影响其他客人。
必胜客再有钱,也禁不住每个客人都去自助沙拉时疯狂叠黄瓜。
自助餐自助的本意是让你随意取用想吃的,给你选择的自由,不意味着你可以将其扩张为你拥有随意浪费一切食材的自由。
我们常常说商人是万恶的资本家,而消费者是市场中永恒的弱势群体。
可是良性的交易要秉持等价交换的原则,不应该作为单方面约束商家的规则,而应是消费者和商家达成的一种共识和消费默契。
一旦这种共识没有达成,默契被破坏,那么所谓良性交易也就必然遭受破坏。
在思考解决措施时,有人说,不如让海底捞提出仅允许顾客带200克以下的食物入内消费。
可是,做餐饮的要想走的长远必须要有温度,而消费者出门吃饭图的无非也是一个方便,如果以后门口还要摆个秤示意你自带食物需上秤称重,岂不是很离谱?
那再退一步,是不是还需要顾客需签承诺书,以防自带的食材吃出什么问题。如果连吃饭这件温情的事情都变得如此冷冰冰,那么这顿饭还能好好吃下去吗?
每个人置身于社会的复杂人际关系之中,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个度,那个度直接定义成200g未免太没有人情味。
消费时怎么算节约,怎么算吝啬?这个度也许无法明确界定,而这其中模糊的地带藏着的正是人跟人之间换位思考的善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