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端砚铭文的书韵
书写汉字的工具自从构成笔墨纸砚的组合形式以来,一直是最重要的文房用具。柔软的毛笔可以在提按之间和行收之际表现轻重徐疾,坚实的墨锭在细腻的砚台上与清水相和生发出不同的浓淡墨彩,材质相异又适度浸润的书画用纸对笔墨的呈现意趣盎然,四者合作能令书者自由地记录时事、表达自己的文学情思、挥洒个性的书法情怀,文房四宝的地位由此确立。近代以来,文房四宝的影响力开始有所变化:一方面,随着外国的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硬笔的传入,因其书写的简单便利而在日常书写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毛笔,而随着毛笔在日常书写中的退出,适合毛笔书写的纸、固体墨锭及其亲密的砚台也就相应退出了日常书写的领域;但在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与国画艺术始终与毛笔不离不弃,书画用纸、书画用墨、以及各类砚台,不仅没有衰败,而且在现代制作工艺下,显尽古雅情趣的同时品类更加丰富,换言之,文房四宝虽然退出了日常书写的实用领域,但在书画艺术和工艺美术的舞台上却充满活力。
其中,端砚因其品相独特,又具备优秀的发墨、润墨和益笔的实用功能,审美与实用的融合使其自名世以来声誉显扬,即可磨墨贮墨,又可存精寓赏,传世至今始终受人珍视,无论是端砚外在的制作技艺,还是端砚内在的文化气息,都继续焕发着动人的神采。就其制作技艺而言,以书法要素装饰砚台而产生的书法砚,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书韵;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具象的砚台与抽象的书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言传却又意味无穷。
端砚铭文的书韵
立足现存刻有铭文的端砚,可知铭文的书写有草率型和精美型两类,草率型的铭文只为记录和表明自己是砚的主人,纯属文字的实用功能符号,与书韵无关(如图1);精美型的铭文包含了多样书体,呈现出多样书韵(如图2、3、4、5)。
端砚上的篆书铭文多用小篆(如图2)。小篆萌生于战国后期,当时各国文字繁杂,秦建国后统一文字,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在力求规范的同时,将字形进行了美化处理,令小篆成为秦代的官方文字和标准字体。小篆一般藏头护尾又圆转匀称,挺拔舒展又婉劲有力,重心偏高给人以稳定和谐之感觉,若玉铸之箸,流畅婉丽。图2中的小篆铭文刚柔相济,爽朗劲健,随圆形布置,结构虽作相应变化,但在严格的形势规范和笔法规范下,表现出沉着端庄,古朴典雅之书韵。
端砚上的隶书铭文多用成熟的汉隶(如图3)。隶书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一种书体,晋代卫桓在《四体书势》中认为隶书者,篆之捷也。隶书的显著特征是冲破了造字的六书本意,字形改变很大,结构开始由纵势趋横势,用笔开始脱离圆浑均匀的形态而波势鲜明,至两汉(尤其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逐渐成熟为一种既实用又具有强烈艺术特色的一种书体,并逐渐取代了篆体的地位成为官方认可的主要书体。汉隶风格非常丰富,既有清秀典雅型,也有粗犷古拙型,当然还有其他的类型风格。图3中的隶书铭文隶法成熟,蚕头燕尾波挑明显,表现出秀美遒丽,飘逸舒展,清秀刚健之书韵。
端砚上的楷书铭文一般采用小楷(如图4)。书体发展到汉代,汉字形体基本定型,五大书体皆备。常见楷书既可以有小楷、中楷和大楷之分,也可以有唐楷、魏碑之分。楷书对隶书进行了改造,字形方正且依字取势,用笔趋向平直而少波挑,永字八法成为规范点画组合的典范。由于砚台形制普遍不大,因此多用小楷修饰砚面。图4中的小楷铭文法度严谨,有端庄典雅之意态,表现出雍容和穆,宁静安详之书韵。
端砚上的行书铭文多飘逸舒展(如图5)。行书在汉代已经萌生,《宣和书谱》记录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间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草行。至两晋时行书成熟,作为一种独立书体盛行,并以二王为代表空前繁荣,唐宋时期承前启后,宋四家尤其尚意。行书用笔无定法、露锋为主、以简带繁、提按使转灵活,体势变化万端、以欹为正、疏密相间、变化统一。图5中的行书铭文注意调整轻重,错落大小,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表现出遒媚多姿、神清骨秀之书韵。
纵观精美型的端砚铭文,无论是典雅或天真的篆书,还是秀润或雄强的隶书,无论是端庄的楷书意味,还是飘逸的行书风情,书风多元且刀法纯熟。简而言之,小篆圆劲而匀净,含蓄而婉通,体像高古而凝重;隶书横向波磔,或圆秀,或方拙,意态古雅而活泼;楷书工稳灵秀,流丽精巧;行书自然写意,而无矫揉造作之态;草书潇洒流畅,笔势奔涌而收放得宜。平稳之书往往以中锋和藏锋为主,在匀布之间呼应,篇章安若泰山,给人以安宁清静之感;欹侧之书常常以侧锋和露锋为主,在疏密之间穿插,略偏重心,给人以动荡活跃之感。不同书体呈现出的不同的线条、结构和章法等静态的视象虽是书法艺术的基石,但其灵魂却是形上之神韵!由于书法不是程式化和规格化的符号再现,而是感性和灵性的艺术表现,所以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而将意韵神采抬高于笔墨形质之上的书法审美事实,更加强化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性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写技能、性情趣味、知识阅历、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不同创作者的书法风格迥异,意蕴变化无方,而书者对书韵的主动性追求,则源于创作主体不同的创作构思、审美意趣、书学主张等心思和情感。一般而言,端砚的书韵由书法之形呈现,是书法砚的内在生命和精神,自古至今始终受人珍视,而书韵的独到、新奇、趣味或灵动,决定了端砚上的书法铭文的最终成就!由于端砚上铭文书写和雕刻的作者有时是同一人、有时是不同人,因此影响砚铭书法风格的重要因素在于书写者的师承与审美、以及刻字者的雕刻技术。想要完成能焕发书韵的端砚铭文,一方面,书写者要具备一定的才情能力和书写技艺,不仅需要娴熟技法的支撑,更需一定的文化沉淀和个性化的创意思维;另一方面,刻字者也要具备相当的制砚技艺,以免在刻制时变形走样。
端砚铭文书韵的文化内涵
端砚作为磨墨的文房用具,砚材不仅发墨、润墨和呵笔,而且品相独特,拥有石眼、青花、蕉叶白、鱼脑冻、火捺、冰纹、金银线等非常丰富的石品花纹,自名世以来日渐显贵。早期的端砚基于实用立场,为了保持砚面的磨墨和贮墨功能,制砚时石品花纹和铭文刻写都是配角,不能影响砚池,因此铭文部位主要在砚底和砚侧。随着现代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和端砚制作技艺的发展,在砚面刻字逐渐兴起,有些当代端砚的砚面书法已经成为制砚设计中的主要因素,构筑出独特的品相,焕发出艺术品的魅力。
端砚上文人雅士的题铭书法多样,书韵丰富,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首先,端砚的大小和形状是具体的,精美型的铭文通常随砚石外形而量身定制,随时代书风和书者书风的不同而异。具象的砚台和可视的书法之形虽为静态,二者相合时苍老的石材与劲健的笔势却令人体会到动态的气韵之美:率意而波动的书法线条,呈现出特殊的变化又和谐的表现力;藏与露、轻与重、迟与速、肥与瘦、疏与密、稳与险、刚与柔、虚与实等,反映出变化的辩证统一。稳定的端石因为有了书法的加盟,寓动于静,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悠久与文明传承的连绵。
其次,端砚上精美型的铭文常常抒情达意,既有文意,也有书意,而情意正是艺术诞生的源泉。端砚设计及其铭文书法之韵,不仅来自人的内心感受和体悟,而且是对艺韵的自觉追求和表现。当端砚上和端砚外的个性化书写在强弱、疾涩、虚实之间显现出独特和丰富多元的艺术感染力时,闪耀在书法表象之外的是充满灵动性、差异性以及无限生机的艺术自觉精神,这种精神既是艺术发展的主动脉,也是艺术发展不可缺少的灵魂和动力!
端砚的书韵,不仅表现在端砚之上的铭文书法,而且隐含在利用端砚完成的书画作品里。伴随着人们对端砚的审美趣味的增强,端砚的观赏价值正在不断提高,而端砚上下的铭文书法,在体现其审美的同时,温馨地提醒人们实用才是端砚的内在本质。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书韵不仅丰富了端砚品相的艺术表现,而且折射出端砚的某些文化内涵。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