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绘本共读】第15期:罗马浴室长什么样?——《城市故事》

【亲子绘本共读】
每周五推出
寻找好的绘本
丰富自己,滋养自己
亲子共读,共同成长
(英)尼古拉斯·哈里斯/著
(英)彼得·丹尼斯/绘
吕越平/译
科普绘本第一次
这是“亲子绘本共读”栏目第一次分享科普绘本。
绘本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国家,英文称作“Picture Book”,直译过来就是“图画书”。在亚洲,最早引进绘本概念的是日本,其次是韩国和台湾。我们现在使用的“绘本”这个名称,便是直接来自日文中的“繪本”二字。
通常我们说绘本,多指那些有故事性的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范儿的图画书。不过,西方还有一大类科普性质的Picture Book,也应该纳入我们对“绘本”的理解范畴。
近年来,随着绘本阅读的普及,大陆图书市场上针对低龄读者的科普绘本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如何选择?好的科普绘本基本包含这样一些品质:专业且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有趣同时准确的插图插画,还有,文字中洋溢着人文情怀。
以这样的标准,《城市故事》特别值得推荐。
科学之光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诞生于西方。对于其历史成因这里不展开探讨,但是西方人对自然世界和科学技术的狂热追求,是几百年来我们民族民众不曾拥有的。这种对科学的求真态度,同样体现在他们的科普绘本中。西方许多大科学家都热衷于撰写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而不觉得“跌份儿”或者浪费时间。许多大的出版机构也肯花费巨大精力和金钱,去打造专供小读者的科普读物,这是在西方的历史、文化、宗教、科学的综合土壤里开出的智慧之花。中国自古重文轻理,凡事多喜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缺乏过细的探究精神,这一点应该在我们孩子这一代有所改观。
《城市故事》是一本结构精妙的优秀作品。作者面对人类3000年的历史进程,匠心独具地选取了其中的12个时间节点,简洁而细致地描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同一片土地上作为城镇形态的发展状况。这如同将一棵3000年的参天大树上的不同剖面采集到一起,让我们看到了历时的顺水连贯和共时的纠葛沧桑。我们细读那些细密年轮中的隐匿信息,得以重塑那个华冠如盖的人类历史之树的前世今生。
而我们,是那树上的一片叶子。
细微之著
回想中国五千年历史,我们能够说出来的多是一些历史大事件,其中特别多的是战争;或者著名历史人物,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当是历代帝王。这是中国文化的历史观留给我们的遗产,就是只有朝代更迭而没有寻常生活,只有帝王将相而难见平民百姓。有时候我就特别想知道,在那些战火纷飞仓皇离乱的难捱岁月里,在帝王将相当多强人的巨大身影背后,一代一代默默无闻生死轮回的散户小民,他们每一日的生活每一个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他们的一日起居吃穿用度,他们的交际往来嘘寒问暖,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这些,我也想让我的孩子知道。
《城市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些细微琐碎的小事。它聚焦在最普通的农民、猎人、渔夫、工匠、商人、旅者等的日常生活中(当然也有首领、领主、奴隶、士兵,甚至小偷强盗),用丰富庞杂的细节碎片,粘贴拼接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年代画卷。细读这本书,我们不但见到了森林,还抚摸了每一棵树。
绘画之美
春节时,我带可可去西单图书大厦。在万千图书中看到这套“穿越时空”的科普绘本,我立即被它们无比繁复精致的写实描摹震惊了。《城市故事》这本书我陪着可可翻了许多遍,依然会为某个细节的发现而惊喜,依然还有无数细节没有看仔细。
如果用一个技法特点来概述中西方绘画的差别,那就是焦点透视法的运用。西方绘画中焦点透视法的成像原理说来简单,就是隔着一块玻璃观察物象,将看到的东西用笔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得到的就是一幅合乎透视法的绘画。《城市故事》利用焦点透视发,在平面的书籍上上,创造了极为详细逼真的三维空间。这个焦点所在就是读者的目光投射出去的地方,所以我们阅读这个绘本的体验,就仿佛格列佛来到了小人国,看到眼前的一切生活景象,大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又有俯瞰全局的统摄感。《城市故事》不但在平面上完美呈现了三维空间,绘画者更是巧用奇招,“破开”城镇房屋建筑的外墙壁,以使读者能够直接看到房间里面的情形,简直难以想象。西方绘画的这种无限写实的特征,与前述他们追求科学、注重细节的历史宗教文化一脉相承。
《城市故事》是一本趣秒横生的绘本,它的有心你要领情。例如第一个场景中,就有一个炉火正旺的面包房,有一群人正在做烤面包。这个面包房在此后的每一幅对开的画面中都有呈现,贯穿了整个欧洲3000的历史——当然,这也是为了纪念1666年9月2日的伦敦大火,大火就起于一家面包店。还有,天空时不时飞过的一只老鹰,它的嘴里总叼着一只老鼠,有时候受到惊吓,到嘴的活物又掉了。这些符号化的形象非常有趣,值得读者品读。
人文之爱

阅读《城市故事》,我被绘本作者的诚意深深感动。这个绘本选取了欧洲(应该是英国境内)某条河流左岸的一块“干燥而坚硬”的土地。这不是一块著名的地方,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了3000年。西方近现代的人文精神的基石,是对人的价值肯定和尊重,进而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尊重。和孩子一起共读这本书,我看到的处处是“人”,是生活。我希望这种价值观和历史观能够影响到体制宣传框架下成长起来的我的孩子。

可可翻遍了整本书,对罗马人大感兴趣,觉得他们当时的文明成熟先进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因为在游泳训练的缘故,可可就注意到了古罗马的公共浴室,他指着正在嬉戏玩水那些裸体人说:“他们居然有游泳池啊!他们的浴室有下水道吗?”

这是个好问题啊,古罗马公共浴室的下水系统是怎样一个情形呢?我和可可说好,以这个为题目,做一个拓展的专题报告。
共 读 与 分 享
大约3000年前……
有一群农民决定在河岸边建一个村庄。他们找到了一个地方,这里的土地干燥而坚硬,比上游的沼泽地地势高一些,而且生活所需的东西都能在附近找到。于是他们砍下周围森林里的树当木材,建木屋,修栅栏。砍掉树的土地平坦而肥沃,非常适合种庄稼、放牧。村民们去森林里打猎,或者去捕鱼、捉鸟。河流也成了一条有用的交通路线,把他们带向远方。
村民们的生活很艰苦。他们要四处去寻找各种生活必需品,或者自己动手制作。因为没有商店,所以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要帮着缝衣服、做陶罐、造船、造武器。虽然木材和石头仍然广泛地用于生活中,但人们已经开始尝试用青铜这种铜锡混合金属来制作工具。
人们向祖先献祭,他们相信这样能够带来丰收,相信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回来,灾难不会降临到他们身上。
今天,他们的首领正在欢迎远方来的客人、他们带着布匹,来跟这里的村民交换粮食。
1000多年后……
罗马人来了。村庄的废坡如今已经被理藏在繁华的罗马闹市的街道和石头建筑下面。
罗马军队占领了整个乡村,建立了要塞。他们找到一处最合适的地方,建起了跨越河面的大桥,又建起了保护河口的堡垒。很快,一个城镇发展了起来,店主、工匠、商人都来到这里把货物卖给士兵。
建在河边的港口使小城在贸易中繁荣起来了。今天,码头边来了一条船,但是带上岸的不是货物,而是人——一批待售的奴隶。当地部落的男人正密谋营救这些奴隶,一些人正假装爬城墙,而一个营救小分队正在等待时机。
大约500年后……
罗马人已经撤离了他们建立的城镇,虽然士兵遗弃了他们的要塞,人们依旧在里生活着。但是,由于没有了贸易,生活变得艰难起来,渐渐地人们都离开了,他们的房屋开始成为废墟。
有一个从北欧来的民族在旧城边上建立了他们的村子。虽然,那些石头砌成的罗马建筑还很坚固,仍旧立在那里,不过这些新来的定居者以务农为生,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惯用木材盖房子,用茅草铺顶,任由罗马建筑变成废墟。
这是一个狂风大作的秋日。在新竖起十字架的广场上,正在举办集市,由于下雨,场面一片狼藉。在村子的另一边,面包师傅、铁匠和村里的其他工匠正在屋里辛苦劳作,而村子的领主正观看人们给新船试航。
大约250年后……
现在这片土地属于维京人。维京人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他们发现这个河岸城镇地理位置十分好,可以作为他们商船的内陆港口,于是就在旧村庄的原址上修建起一座新镇。
维京人和前人一样,没有采用石头盖房,而是用木头。小镇由一排排整齐的茅草顶木屋组成,木屋的墙壁是用板条林上灰泥修建的。只有石头砌成的古罗马要塞和城墙保留了下来。
除了房屋与商店,维京镇到处都是作坊,制陶工、皮革匠、丝绸商、木匠、铁匠、造船工都在忙碌着。著名的维京长形船被加宽做成大船,装满货物驶向远方,去换取丝绸、黄金、白银、酒和染料。
大约4100年后……
现在城镇变得更大、更繁华了。它拥有港口和桥渡(河上又有了一座桥,这次是用石头建的),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此定居和谋生。维京时代那些由板条抹上灰泥建成的小草屋如今已被更大、更坚固的木架房代替,这些房屋大都不再是一层而是两层。
人们用罗马堡垒废墟的石头建起一座宏伟的新城堡,那是当地领主的家。旧的罗马城墙经过重建,成为保护城镇的强大防御屏障。一座用石头建成的、雄伟的新教堂在紧密排列的房屋中间格外醒目。
今天是赶集的日子,人们都来到集市上买卖货物。今天对卖艺人、乞丐和小偷来说,也是个“挣钱”的好机会!空气中弥漫着食物和动物的气味,也充满了小贩和店主叫卖的吆喝声。
将近400年后……
17世纪中期一个温和的夏日,夜幕渐渐降临。在我们上次来旅行过后,这里的人口又増多了,有不少人现在已经变得很富有,住上了更大、更舒适的房子。
不过,尽管城市很繁华,疾病和老鼠却仍然肆虐。今晚,医生还忙着奔赴各家探视瘟疫病人,而药店也刚刚度过了繁忙的一天。
犯罪是城市的另一个问题。一艘走私船正在码头卸货,士兵们悄悄接近,准备对走私者发动突然袭击。强盗在黑暗的巷子里潜行,酒馆里有人打了起来。
与此同时,面包师傅正准备上床休息,楼下的面包房突然起火了,他却毫无察觉……
那天夜里……
城市变成了火的地狱!火焰借助风势,迅速吞没了面包房,蔓延到附近的房子。到处都是木制建筑,整个城市顷刻间陷入了火海。
火焰卷入家中,人们慌忙收拾财物。他们涌向码头,抢着上船。走私贩慌忙丢下白兰地酒桶逃命,士兵们趁机将这批酒扣了下来。
一些人留了下来,试图灭火,但他们没有水泵,没有软管,只有水桶和简陋的灭火筒,有些人还试图用扫帚灭火。人们用火药炸掉房子,留出空地以免火势蔓延。
面包师傅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恐惧。
第2天早晨……
妻子竭力安慰他,可是面包师傅仍然伤心欲绝。在他周围,城市成了一片废墟,只有几个砖砌的烟囱立在烧焦的木头中。远处有几栋砖石楼房的墙没有坍塌,其中就有大教堂。由于有炸毁的房子做防火隔离带,大桥没有受损。
雨最后浇灭了大火。雨停了,人们慢慢返回他们已变成废墟、还在冒烟的家,不知道现在该住在哪里。
大约120年后……
人们重建了这座城市,这里又成为繁忙的商业中心。道路加宽了,房屋都用砖砌,屋顶用瓦铺成。即使再有大火,也不会再出现整个城市被烧毁的情况了。
许多人,例如律师、医生银行家都有着收入颇丰的工作,他们在市中心拥有宅第,或者住在市郊带有花园的别墅里。
富人们乘坐轿子或马车在肮脏而拥挤的街道上穿行。驿站马车把人们从各地带到城市来,并把他们送进驿站旅馆。
小偷在街上游荡,守夜人的出现减少了犯罪的发生。
人们都到城里来找工作。这里有制衣的作坊,储藏货物的仓库。不过瞭望台上总有强制征兵的水手和士兵,他们强迫人们去参军。
100年后……
工业时代到来了。蒸汽机的发明为工厂里的机器提供了动力,铁路也随之建成。钢铁大桥和砖石高架路让铁路直通城市的心脏。街道因为有煤气灯和下水道而变得更安全,更干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工厂工作,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有人搬到城里居住,从前的那个仓库现在成了他们的廉租房。许多人需要找个栖身之地,房子却很少,贫穷和人口过多成了城市的问题。
进行国际贸易的船造得过于庞大,无法停泊在河边了。现在,码头停的只是些驳船,它们把货物从海港运到这里。
这是一个冬日,鹅卵石铺的街道熙熙攘攘——到处是马车,面包师师傅沿街叫卖热乎乎的松饼。
1940年
战争爆发了,城市遭到了空袭。空袭警报发出尖厉的呼啸声,人们纷纷跑向地下避难处。很快,轰炸机出现在城市上空,丢下炸弾。强烈的探照灯光束划破夜空,士兵们将高射炮对准敌机开火。
一些炸弹爆炸了,炸毁了房屋。还有一些是燃烧弹,引起了大火。消防员拿着水枪冲向起火点,救护车停在一旁,等着把受伤的人送进医院。
今天
城市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损失。但后来许多地方都重建了,而且又新添了许多新的建筑物,汽车和电车载着人们穿过城市,——一些老街道保留为步行街。老码头现在停泊着高速快艇和潜艇。
当然,许多非常古老的建筑物仍旧保留了下来,包括城堡、大教堂和市中心一所在那场著名的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小房子。现在,这所小房子成了一座博物馆。

考古学家正在这里工作。他们向下挖掘,发现了古老的维京镇的遗址。他们只能凭想像猜测以前的样子,而你可以把书翻到前面,看一看真正的维京镇!


小花絮:可可只有二年级,他认得很多字,可是很多字他都读不出来,常常读一半,是著名的“别字大王”。他在读绘本的时候,也读错了几个,你听出来了吗?听出来就给我们留言吧。

THE  END
下期预告
(德)苏珊娜.丝玛杰/图文
漪然/译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喜欢请打赏
一路相伴   花漾淮安
本文版权归“花漾淮安”和作者本人所有,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转载或用于商业活动,请首先与“花漾淮安”取得联系。未经授权使用,本平台将依照相关规定予以追究。

上期链接:

【亲子绘本共读】第14期:当生命去往远方——《象老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