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书评 :人物篇
继前段时间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书评:叙事&语言篇 后,今天带来 浮生若梦 的第二篇书评,这也是他三篇《了不起的盖茨比》书评中最喜欢的一篇。
这是三篇书评中的第二篇,本篇会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并会对一些存在相同点的人物做一个对照。
尼克
首当其冲的是尼克卡罗威。
整个故事都是从他的叙述中慢慢铺开去的,正如前一篇书评提到的那样:他跟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建立了关系,按常理来说,这是个重要人物。
然而,尼克在全书中却是个他人眼里的“好欺负、好相处”形象。待他最真诚的盖茨比,一开始也只是拿他当见黛西的跳板,更别说乔丹、汤姆等人了。
由此,尼克的一定悲剧性和与盖茨比一定相似性体现了出来:明明是个有着古老家族史的人,却并不被汤姆和黛西认可为他们上流社会秘密团伙的一员(书中原话,出现在一开始汤姆家的晚宴上)。
但是,尼克性格中有着最为宝贵的品质:诚实、恪守已被丢弃的清教徒般的道德。这点甚至不用读者自行总结:“我觉得我是自己见过的最为诚实的人。”
正是因为这点,他才被黛西与汤姆邀请:这是个可以被利用的傻亲戚,如果这么有道德感的他都能和我们家来往,汤姆那点破事就能被掩盖。这点又和纸醉金迷的东部是那么格格不入,尼克在小说结尾总结了黛西汤姆等人的可恶与东部的扭曲后,便选择抛弃来纽约发展的想法。
诚实这一品质,在盖茨比被诬陷一事件中被完全丢弃:尼克看到的尽是污浊,凯瑟琳为了自身利益选择自保,盖茨比之死变得彻底荒诞——尼克无法忍受对此“泰然自若”的东部,唯有离开。
其实,尼克和盖茨比有很多相像之处,他能全身而退,要归功于最不起眼的品质:疏离世事和认清现实的能力。
尼克不止一次看穿盖茨比梦想的虚假,和乔丹约会时也未把对方看成自己追求的唯一目标,这种品质保全了他,并在他与盖茨比之间划清了界限:他不会沉浸于幻梦,他会选择抽身。
盖茨比
既然说到叙事者,接下来分析盖茨比再合适不过了。
尼克的超然与理性盖茨比永远也学不来,因为他的人生是一场华丽幻梦,梦醒之时就是他陨落之日。
菲茨杰拉德明明在书名中点明了主人公的名字,却把盖茨比安插在两场主要事件后出场:晚宴和会见梅特尔。
可以说这是用悬念烘托盖茨比的神秘气息,也可以说这是梦的具象化:谣言不断,真实无处可寻,这不正是盖茨比最真实的写照吗?他注定要为自己造的梦、甚至给自己改的名字“Gatsby, son of God”(盖茨比,上帝之子,这儿是英语的谐音)付出一切。
另一方面,盖茨比的人生是一个不断进步又不断渴望更多的过程。他父亲所说的年幼时自律时间表、不肯待在偏远学校的志气、不惜贩卖私酒也要积累财富的过程,可以看出一个目标明确、勤奋努力的人生轨迹。
盖茨比的人生在遇见黛西后被彻底改变:他遇到了爱(之前只是玩乐性质的交往),他在和黛西接吻前会认真考虑自由被束缚的可能,可仍飞蛾扑火般迎了上去,被重彻底束缚。
自此,他人生中的两大母题:梦想与堕落,就都已出现了。
这两大母题是相互捆绑的,从批判社会现实角度看,当时不做贩卖私酒这样违法的事,想以任何正当方式出人头地都不可能,选择梦想,就选择了一部分堕落,并被汤姆这样的人批评。
所以,最后在一片诗意词句中陨落的盖茨比,带走了梦想,带走了堕落,带走了一直纠缠他的刺耳谣言,只给自己的至交尼克留下了至深的教训和光辉的形象。
除了惯常的人物行为分析,还可以引入语言分析来观察盖茨比的性格。
出场时邀请尼克乘坐水上飞机,他在征询意见时说:“Whatday would suit you, old sport? I don’t want to put you to any trouble.”(你哪天合适啊,老兄?我可不想给你添麻烦。)这能解读为过度自卑的外化,也能理解为他早年自律生活带来的谦虚品质;他在和黛西重逢时,说“Fivesyears next November”(他们分开的时长);甚至,在与对手汤姆的对峙戏中,盖茨比是抱着黛西站在自己身边打断汤姆,发表大胆声明的。
不过,他徒劳的尝试被汤姆击碎了,黛西也离他而去,梦想破碎。
盖茨比的人生让我想到了《雪国》中驹子的标签:徒劳。梦是徒劳,爱情更是徒劳,昔日受其泽披之人尽数不见,最大的徒劳和讽刺莫过于此了。
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同伴尼克从不信任他到甘愿为了他而与东部决裂,盖茨比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黛西
黛西则是女主角,是盖茨比苦苦追寻的一切。
不过,在探讨人物性格前,我注意到黛西的一个有趣现象:她是“失语”的。失语并不是说丧失语言能力,而是丧失了表达高尚想法、不为金钱等世俗因素所动的诉求,以及改变丈夫汤姆的能力。
这种现象在书中不止一次出现,最经典的就是:出了车祸之后黛西台词与对话完全丧失,仅在尼克眼中看到她与汤姆的密谋,这里的“失语”表示她拒绝承担应有责任;另一处失语不太明显,即盖茨比展示衣服时她因为内心激动而哭泣,一时语塞——黛西的哭泣显然不是被盖茨比的痴心打动,想必衣服是汤姆出于某种原因没提供给她的东西,而盖茨比填补了这一空缺。
因此,第二处失语意在说明黛西此刻回报盖茨比爱情的不纯洁与功利性。
再退回开始的汤姆家宴,宴会上黛西耍了很多口舌之利,但在关键节点都无一例外地失语了:一、汤姆发表种族歧视性话语时,她只是附和,从后面情节来看,这恰恰说明了她对汤姆的依赖之深,非盖茨比能撼动;二、黛西在汤姆接情妇电话时有诸多不满,却只是拉着尼克去私人场所倾诉,在汤姆面前又一次失语,证明了她是多么弱势。
所以,黛西的失语不是偶然,她话语中“闪光点”的缺失,以及展现出对男性的从属地位,都在强调她距离盖茨比心中那个“向往爱情又纯洁美好”的女孩是多么遥远。
然而,矛盾的是黛西拥有着优美的声音,“一曲好似永恒的歌”吸引了盖茨比和尼克。这个声音可以和失语可以一起考量:充满金钱欲望并以青春靓丽为祭品的声音,和失语现象加在一起,就是一个从属的、世俗的黛西。
这种声音看似永恒,却终将失去。
黛西在小说中的形象是有变化的:结婚前夕等待盖茨比的黛西,是一个浪漫纯洁的天使,她坚毅地对乔丹说“Tell him Daisy changed her mind.”(告诉他,黛西改主意了)。她也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子,会为了爱人上战场而万分不舍,这样的黛西是盖茨比心中的黛西。
不过在小说中大部分时间出现的,都是已经世俗化的黛西。这个黛西会尽情享受糜烂的舞会,以笙箫为乐章、青春为化妆品,徘徊在男人之间不承担责任,从开始那个纯白美好的形象堕入丑恶,使读者往往忽略她的可悲,反而沉浸在指责、鄙视她的快感中。
黛西确实辜负了盖茨比的期待,她是盖茨比陨落的主外因,连汤姆都只是助推手。
一个可悲的女子,曾经美好,如今毒舌、自负且世俗,再无半点可爱之处。讽刺的是,盖茨比临终前依然在等这样一个人的电话。
白色是她的主色调,代表曾经的纯洁和如今的虚无冷漠。
当然,或许可以从另一种视角来看待黛西。上星期我参加了梁永安教授的讲座,他说:“黛西终究也是纸醉金迷的男权社会受害者,如果她不以金钱作为自身的保护,何以在社会上生存?同样的,黛西虽然看重金钱,但她不是因为盖茨比没钱拒绝了他,而是因为她不忍心看到她曾经的爱人也被卷入丑恶的金钱游戏。”
看待人物,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上世纪初期的美国无疑是扭曲的,如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一般,每个人都活在金钱娱乐中。这样的环境下,会诞生默默接受金钱游戏并努力往上爬的盖茨比,也会诞生逐渐扭曲的黛西。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
其他人物基本上都是配角了,如撒旦般从头到尾都没变过的高傲汤姆,活力旺盛却终究魂归灰谷的梅特尔,燃烧生命换来虚妄胜利的威尔逊,与尼克相似却又道德感薄弱的乔丹等等,他们各有作用,但篇幅有限,故而选取最能代表本书主题的三位来分析。
这本小说想通过人物传达很多信息,连符号化的人物都出现得恰到好处:比如猫头鹰先生,代表上帝无力的审判;要么作为对照,比如盖茨比&尼克,盖茨比&汤姆;要么作为线索人物,如一直被追逐的黛西。人物功能不同,其承载的含义自然也不同。
这是一部生动的小说,里面的人物也许离现实有点远,但他们代表了那个社会的无限可能。
人物反映的是作者本人的意志,若是能理解作者的本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小说的人物便从神秘莫测变得可以接近了。
同时,注意小说中的设定与背景,也要关注人物的成长弧光——他/她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他/她是如何成长的?共情能力较强的读者,不妨想象一下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人物,他/她的选择或许会更易理解。
这样,我们也能更好地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和作品本身的表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