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夏天制冰法

不谦真人昨天写了一篇谈守宫砂的文章,引用有《淮南·万毕术》的内容,《淮南·万毕术》已经失传,现存只有辑本,内容极少。《淮南·万毕术》为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

在该书中记录了一个夏天制冰的方法:“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

现代之人对此法大多不解,这究竟是怎么制冰的呢?

现代有人模仿此法,以下这段内容摘自网络资料:

李志超指导研究生赵虹君作了粗略的模拟实验,实验中用玻璃球形瓶代替了瓮,瓶口用橡皮塞密封,塞上穿有直到瓶底的玻璃管,瓶内放温度计,管外端用橡胶软管接长,软管上装一可调松紧的夹子。实验时,放松夹子,加热球瓶使水沸腾,直到所剩刚好没过管口,然后夹紧胶管,将瓶子放入水中冷却。在冷却到接近水温时,把瓶子拿出,然后缓缓放松夹子放气入瓶。放气结束时,虽然没有得到冰,瓶内水温却较冷水温度下降了1—2度。

不谦真人以为,上述实验没有正确理解《淮南·万毕术》之制冰法,当然是制不成冰的。

那么正确的制冰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所谓的“新缣”是密封性非常好的细致丝织物,先在瓮中加少量沸水,再用新缣密封,然后将瓮完全沉入井水中。

最初瓮内因为有沸水而内压比较大,这有利于增强新缣的密封性而防止井水灌入。

瓮被井水慢慢冷却后,此时瓮内外的密封态已经形成,瓮内压强下降而显著小于瓮外面的水压,瓮外面的井水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慢慢流入瓮中并汽化,形成节流制冷效应,从而使瓮中的水分结冰,故而要求将瓮沉入井水中三日,即要有足够长的时间。

要获得完美的制冰效果,要求新缣有良好的密封性,又要有一定的渗透性,还要求瓮有良好的隔热性以及瓮口比较小,又要求井水有足够的深度。

由此可见,古书不欺人。

现代的冰箱和空调等都是利用节流制冷来获得低温的,压缩机压缩制冷剂而放出热能,再将制冷剂节流,就可以获得低温。

毫无疑问,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就已经发明了节流制冷法,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他们又是怎么发现此原理的呢?非常不可思议,可能是由外星人传授的。

守宫砂的制作方法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隐含有非常深奥的医学原理,几乎不可能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复杂的医学方法,这让不谦真人非常惊奇。

您不惊奇,是因为您的医学造诣不够。

很多人低估了古人的智慧,是因为这些人自己太弱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