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互联网时代的新闻

在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几乎是新闻工作的全部,只要把报道做好,自然有相应的传播渠道给你传播,受众也会等着接受,那是一个“人找新闻”的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渠道失灵了,新闻报道做好了,并不等于它就能到达受众哪里,还要想方设法把新闻推送到受众哪里,这是一个“新闻找人”的时代。这里说的“推送”包括人工推送和机器推送,前者是指机构和个人把新闻往各个渠道力推和送达,这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传播,后者是指新闻聚合平台上的机器推送。

对于新闻传播来说,一个记者把稿子写好了,一个编辑把节目编好了,不是工作的结束,而是工作的开始。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传播路径:一是媒体自建的传播渠道,如“两微一端”,这是一种点对面(一对多)的大众传播;二是接入互联网平台进行内容分发,即利用推荐算法来推送,这是一种面对点(多对一)的精准传播;三是通过社交网络的转发,在朋友圈和社群里受众变成了用户,这是点对面和面对点的二次传播。

诚然,还是“内容为王”,首先要把新闻报道做好。然而,没有运营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还要把你的报道推送到受众或者用户哪里。在今天,新闻工作者不只是记者编辑,他还应该做一个新闻策展人。把新闻报道推送到需要它的用户哪里。

过去,我们的新闻教育和业务培训都是关于新闻生产的,即如何做好报道。但在今天,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新闻的传播、消费和经营。对此,我们需要掌握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我们需要掌握社交媒体的运营特点;我们还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我们还需要通过互动来响应用户需求。诚然,这里还存在着媒体与平台的博弈,我们还要研究关系传播和关系转换。

新闻分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活儿,不是简单的把新闻报道放到网上,而是不同平台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终端采取不同方式。比如说头条号与公众号的传播规律就大不一样,有的领导强令记者把新闻发到朋友圈并作为考核指标,往往适得其反,没有经过话语转换的高密度转发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自然会招来朋友的拉黑,传播链也因此断裂。

那么,报道与分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只有把报道做好才有分发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来说,好的报道会导致好的分发,但也不尽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重新定义的时代,什么是好的新闻?是媒体认为的精品?还是用户需要的内容?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需要重新界定新闻的内涵与外延,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报道与分发之间的衔接。

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新闻是一个集成的概念,新闻是一个过程的概念。我们暂且这样定义:新闻是正在发生、新近发现、搜索、推送与议论中产生的事实和观点的传播,或许还包括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和预测。然而,新闻的边界是模糊的,我们进入了一个泛新闻时代,而新闻主客体的变化使得新闻生产于传播之中。

分发的本质是连接,连接人,连接服务,连接设备。如何更好的连接?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转换思维,以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以“互联网+”的理念来促进新闻供给侧改革。同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5G、区域链新技术来融合媒体报道创新新闻传播。而新闻的分发不仅推动新闻生产流程再造,而且推动媒介组织形态的变革,智媒时代的新型媒体呼之欲出,时不我待。

《新闻论坛》2019年第3期刊首语

过去,记者的工作就是努力写出一篇好稿,编辑之后报道任务就完成了。但这个新闻发出去有没有人看,看了又如何?他根本不用去想。在传统媒体时代,建立了传播渠道,一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今天,因为有了互联网,稿子写好之后才是传播的开始,新闻如何分发?如何推送?才能不让新闻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而且有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人人都是记者,新闻生产有更多的可能性。

互联网时代,新闻的生产、传播、消费和运营,甚至新闻的定义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把它归纳为七大变化:

一、新闻定义之变

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新闻是一个集成的概念,新闻是一个过程的概念。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新闻是正在发生、新近发现、搜索、推送与议论中产生的事实和观点的传播,或许还包括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和预测。

二、新闻信息资源之变

“互联网+”正在“连接一切”,新闻媒体已不能垄断信息资源。新闻信息资源正在转换成为真正的公共资源,转变成为全体社会组织、群体、民众个体可以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分享或共享的资源。

三、新闻业务之变

新闻业务已不限于采写编播评这些传统业务,超越新闻,重建边界。新闻的未来在于数据能力,未来媒体正在以技术为驱动拓展更多的想象空间。对于新媒体,重要的是编者而非记者,编者包括网络编辑、新闻评论员、数据分析师等。主要不是新闻信息的采撷,而是新闻信息的整合、筛选和分析,是做深加工和推送。

四、新闻人之变

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新闻记者也需要转型,需要转换角色,需要从单纯的新闻报道人转身为新闻策展人,要成为掌控技术的“超级记者”、信息海洋里的“买手”、公共讨论中的主持人和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守卫者。此外,我们还需要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等新岗位。

五、新闻业之变

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罗森说,“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有‘新闻’,但没有‘新闻业’,也没有‘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新闻’本身比‘新闻业’可是更加古老,更加基本。笔者认为:新闻不死,传统新闻业必死。

六、新闻机构之变

面对这些变化,新闻机构们必须转变心态:明白它们自己不再是服务于一大群受众的内容工厂,而是要服务于单独的个人或者社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分发机制,将进一步集社交、搜索、个性化推荐、智能化聚合于一体。新技术力量驱动下传媒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也意味着整个媒体的运作逻辑、管理模式和媒体文化的改写。

七、新闻规制之变

共享新闻资源时代的到来,也给新闻资源的“乱采乱开”、“资源浪费”提供了可能。人们看到的各种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等就与对新闻资源的任意“开采”使用密切相关。互联网提供了获取新闻信息的快捷通道,但同时它也使不实消息和误导性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善于辨伪存真。因此,互联网治理和新闻法规建设同样重要。

互联网、新技术不仅重新结构媒介生态,而且重新结构社会形态,从数据新闻到机器新闻,从VR/AR到人工智能,新闻人需要变得更加强悍。与此同时,不仅新闻业务需要不断创新,而且媒体组织形态也需要变革,形态各异的新型媒体正在成为新的主流媒体。

《新闻论坛》2018年第2期刊首语

亲爱的朋友,顺便投个票好吗?谢谢!

暑期谭天自媒体矩阵怎么做?

该做哪些调整?

也请大家给些意见,谢谢!

相关文章链接: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界定

大数据新闻传播是什么?

央视的大数据新闻

未来的新闻长啥样?

终端制胜:广播新闻的形态之变——兼论广播新闻研究的现状

新闻不死,新闻业将死

8位国外媒体精英预测新闻业走向

新闻业:正在消失的边界——《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新闻理念调查专题译评

“不可预知”:电视新闻的最大卖点

新闻的策划与策划的新闻

融合中转型:从电视记者到新闻策展人

“甘王之争”的延续——聊聊新闻理论研究

更多文章、照片和频在

谭天论道头条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