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脉·园林篇》19 无锡寄畅园
无锡寄畅园,位列“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是一座明末清初的山麓别墅型私家园林,堪称江南园林的典范。
寄畅园,位于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锡山和惠山寺,南北长、东西窄,占地约15亩。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子通过垒石、引泉、理水、借景的手法,处处展现出景深丰富、情致生动的美景。
寄畅园,又称秦园。无锡秦氏,是名门望族,为北宋词人秦观的后裔。明嘉靖年间,名臣秦金告老还乡,买下惠山寺僧舍,建造了一座饶有野趣的园林,取名“凤谷行窝”。秦金将园址选定在“山林地”中,它有别于江南城市中的宅园,表现的是城郊野趣的景色,实为独树一帜的特色。同时,园林依惠山山势,聚土石为假山,又借景锡山,形成了真山假山浑然一体的特色。
明万历年间,秦氏又出了一位显赫人物秦燿,他受政局牵连而被解职,心情郁闷,回乡拓建“凤谷行窝”,并借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之意,将其改名“寄畅园”。
清顺治年间,秦松龄新任园主,请来叠山名手张鉽复兴旧园。此番改建后,寄畅园中“八音涧”最具特色。它引“天下第二泉”之水入园,总长36米,曲折穿行于假山中,汇集于一小池,因落差而产生的滴水之声,混合着汨汨流水声,在空谷中回响,宛如八个不同的音阶合奏,仙乐齐鸣,神奇地渲染出了丰富的声音效果。
经过秦氏代代改建的寄畅园,名气迅速攀升。据载,康熙、乾隆两位皇帝12次南巡,18次巡幸寄畅园,仅乾隆题诗就多达169首。乾隆回京后,还在颐和园中,仿寄畅园,建了一座“谐趣园”。至今两园一南一北,交相辉映。
如今,人们走进寄畅园,既欣赏它从一座山麓小园演变成江南名园,真正实现了文人安居山林的理想,又感慨于它五百年间,始终流传于无锡秦氏家族手中,从未易姓的奇迹,见证了江南文明代代相传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