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发现隋唐李密之墓,墓门打开,专家感慨难以置信
隋末唐初风云之士,出身世贵而天资明决,驭数十万众威行万里却一朝倾覆者,唯有邢国公李密。《隋书》《旧唐书》记载,李密出身世宦显贵之家,其曾祖父李弼能文能武,素以“大丈夫当逐荡四方”为志,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功勋卓著身居北周八柱国之一,祖父李曜为北周邢国公,父亲李宽为大隋蒲山公,父辈代代皆是能人志士,耳濡目染下,李密自幼志向不俗。其人不耽游乐,专心读书习武,夙夜用心不知疲倦。稍长之后,李密又笃爱古之术书,谈及兵略计谋无不胸有成竹倒背如流,同辈的青年才俊中,都远远逊色李密。
成年之后的李密,生的黑脸方额颇具威仪,他重义轻财,常舍金银以资亲友,贤义之名吸引四方豪杰附庸,以至府邸中门客贤才济济。大业年间,李宽因病早逝,李密承袭蒲山公入仕,成为卫府大都督,担任大隋宫城护卫。然而李密并不受隋炀帝的赏识,甚至认为他“视瞻异常”,于是着人随便找了个理由将李密遣出宫城。此后将近8年的时间,李密只得隐居读书以待时机。大业元年,尚书令杨素偶然遇见李密,与其交谈后惊诧李密的才学城府,回府后仍连连夸赞,训导儿子应效仿李密。其长子杨玄感闻听后,主动与李密来往,两人成为挚友。
杨玄感魁梧勇悍能文能武,隋末公卿大半都是其父杨素的门生,故而身后附庸的势力很大,时间一长逐渐招隋炀帝侧目,二人渐生嫌隙,多有猜忌。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风云变幻世事无常,杨玄感窥见了趁势而动的契机,他一面将李密纳入麾下筹谋,一面囤积粮草积蓄力量,然而数月之后,急功近利的杨玄感败亡,李密亦被捉拿,所幸于押赴高阳县途中挖穿墙壁逃脱。隐姓埋名3年之后,李密辗转投奔瓦岗翟让麾下。李密在瓦岗待人极为亲和,自己穿破衫而将征伐所得金银全数分与部下,时间一长李密的声望远高于翟让,收服徐懋功(徐世勣)、单雄信等悍将,最终取而代之,麾下拥有30余万人马。
窦建德、徐元朗等人纷纷归附,李密彼时不论地盘抑或人力,都足够强大,他已经无限接近期望。正当他率部全力攻伐洛阳之时,势态却陡然发生变化。越王杨侗册封李密为“魏国公”,他想借李密之力诛除王世充,李密应允,率部转而征讨宇文化及,打算先破宇文化及,再图王世充。然而王世充何等狡诈,岂会坐以待毙,他趁李密与宇文化及苦战疲惫之时,迅猛出击,李密不抵败投李渊,获封邢国公。然而大志几成的李密,怎会甘居人下,他不乐于李渊的驱使,内心仍在寻求时机,彼时他深知大势已去,但仍愿奋起一博。
武德元年公元619年,李密奉命前往黎阳,途中率部复起,不料被葛国公盛彦师全数斩于邢公山,李密传首长安。然而李渊麾下诸多能征善战的大将如徐懋功、程咬金、秦琼等人,皆曾是李密部下,徐懋功更是垂泪恳求收敛李密。为了安抚诸人,李渊下令厚葬李密。史载李密墓处在黎阳山南5公里开外,具体位置就在河南鹤壁市浚县的大伾山下,大伾山古时名为“黎阳山”。当地县志及考古志记载,李密墓初建是墓冢高达十余米,随葬金银玉帛,当地乡民还不时前往祭祀。时间一长逐渐荒废,墓冢上树木杂生鲜少有人问津,后来墓地因卫河河水上涨,逐渐被淹没,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被意外挖出。
据载1969年,浚县乡民疏通卫河河道,掏挖河泥时,从河岸挖出一座青砖古墓,考古专家获悉立即前往勘测,经过确认此墓为唐初时期,墓主应是威震一时的邢国公李密,李密可是李渊亲自下令厚葬的,墓中或遗存颇丰。然而当人们挖开墓室后,却迎头一盆凉水,倍感失落不已,在场的专家直呼难以置信。
原来整个墓室犹如一个大泥潭,透过积水依稀可见残缺的盗洞,很显然李密墓早已多次被盗。考古专家不愿轻易放弃,费尽周折清理淤泥积水,最终却只挖出了一块墓志铭,墓志铭完好无损,上书1202个字,详细记录了李密的生平,与史书记载无差,可以确认的是,此墓正是李密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