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金针之魂︱刘德会老师临床跟诊感悟
前言
一说起针灸,刘老师就滔滔不绝,完全山东汉子的爽快性格,不吐不快。江湖号称刘德会老师的网名为“针魂”,果然就是“立志传承金针之魂”的意思啊!
金针之魂
听我的中医老师说,刘德会老师的针灸,在中国年轻一代的针灸大家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于是我带着好奇又崇敬的心情,决定去山东拜访江湖号称“针魂”的刘德会老师。
走进刘德会老师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房间里坐着满满的候诊病人,刘老师正在给一位病人号脉,示意我自己找地方先坐。
环顾四周,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不少病人给刘老师赠送的锦旗,房间里还有两大书架的古书,据说“镇馆之宝”可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藏书.
刘老师笑说:“这两架子古书比这套房子还要值钱很多。”
背俞穴望诊:原来穴位也会移动
下午,能够跟诊刘德会老师的临床,让我觉得真是不虚此行。
刘老师的病人里面,各种类型的疾病都有,包括面瘫、急性耳聋、胃痛、便秘、抑郁症……看来中医果然是全科的,什么病都得能治。
刘老师临床经常是针药并用的,他先给病人搭脉开方,然后做针灸治疗,治疗完后,还要给病人搭脉,做前后对比。
刘老师说这样操作流程,就能清晰知道针灸的效果如何,通常针灸以后病人在舌苔、脉象等都会随之变好。
刘老师临床望诊的功夫了得,见一位病人在风池、风府的位置,有一道横的突起,刘老师说:“这个代表脑血管已经被压迫,回流受阻了;如果有两道突起,中风的风险大幅度提高;如果有三道突起,心脑血管病已经进入重度。”
通过背俞穴望诊,看到其颜色、形态的变化,清晰知道哪些位置是属于阳性反应点,有的可以扎,有的就不能扎。
而且,有时扎的位置可能并不是背俞穴,因为在病理状态下,背俞穴是有位移的——也就是说穴位是会“移动”的。
刘老师说:“我们之前学的穴位,那些位置是在没有病的生理情况下,但是得病之后,有些穴位就发生了转移,通过背俞穴望诊就能轻松找到它们。”
最常用的足三里
有我们不知道的奥秘
人们常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可谓是中医爱好者们最熟悉的穴位之一了。
课本上说:足三里这个穴位定位是在犊鼻下三寸,旁开一横指;足三里也有简便取穴法(见刘老师演示的视频)。
而刘老师说:“足三里的穴位很大,要根据病情选择,上腹痛取上足三里,中腹痛去中足三里,下腹痛取下足三里。”
看似复杂的针灸手法,一语道破
刘老师临床最常用的针灸手法,有弹指进针法、呼吸进针法、五龙针法、逍遥针法、归根复命针法、消瘤针法、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等。
这些针法看着挺复杂的,要自己上手用来扎针,感觉要很多年的功夫才行。可刘老师却说:“这些手法是可以复制的,而且是学了马上就可以用的针法。”
刘老师在一位病人的大椎穴上施以“子午捣臼”的针灸手法。所谓子午,即左右捻转;捣臼,即上下提插。
其始见于泉石心《金针赋》,明代医家均承袭之,并认为有“导引阴阳之气”的作用,从而达到“针转千遭,其病自消”的要求。
看似复杂的手法,刘老师瞬间揭开其秘诀,“其实就是边旋转边捣”,也就是以捻转、提插为主,并结合徐疾补泻组成的复式手法。
传承金针之魂
众所周知,针灸要有疗效,得气是很关键的,那怎么能够判断是否得气呢?刘老师说:“针灸入针时手感松是不得气,有涩感为得气;得气易,守气难,辨气、驭气更难。
针下辨气,能辨出正气,邪气是最基本的,还要能辨出邪气的性质: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以及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分别是什么导致的,都能辨出来;然后进一步还要辨出邪气存在哪个地方,在哪个脏腑、哪个经络,甚至在哪个穴位上……”
说起针灸的临床应用,刘老师就滔滔不绝,完全山东汉子的爽快性格,一副不吐不快的样子。
江湖号称刘德会老师的网名为“针魂”,果然就是“立志传承金针之魂”的意思啊!
临别前,刘老师推荐了他的一套案头书《针灸名著集成》,书已经被翻得很旧了,扉页上刘老师1998年时的题词:“悠悠岐黄路,精诚大医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