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进 《经方直解 华夏中医论坛

林盛进《经方直解》导读 - 第3页 - 名师开讲 华夏中医论坛

《经方直解》导读

——我所理解的《伤寒杂病论》

要想读懂《伤寒杂病论》,我个人看法:首先,要理解书中提到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其次,要懂得人体的正常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变化规律;第三,要懂得经方组成各个药物的药性药理以及如何结合病证进行合理运用。

第一个问题:关于一些重要的概念:

在《伤寒杂病论》中,最重要的概念莫过于对“六经”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历代各家各有各的说法,我个人的看法,各个名家之中,以祝味菊先生的解读最合理,最能解释问题。祝味菊先生认为:《伤寒杂病论》一书所说的阴阳,就是指人体阳气之盛衰,阳气,就是人体的机能。阳气盛称之为阳,阳气衰称之为阴,如果人体机能壮旺,称之为太阳,此时受寒入侵而肌表受病,人体进行正常的抵抗就称之为太阳证;如果人体机能亢进就比喻为两阳相叠,故称之为阳明,人体机能因功能亢进,对外侵之病邪反抗过度,就称之为阳明证;如果人体体内有障、机能受制,就称之少阳,外来病证侵入,却因体内水液运行失调等等原来固有病证的影响,不能正常的抵抗疾病的入侵,这样的病证就称之为少阳病;如果人体机能低微就称之为少阴、太阴,其中,偏于心脏功能不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的全身机能低微就称之为少阴病,如果是因为胃肠功能血液运行不畅引起的机能低微就称之为太阴病;如果人体机能低微至极就称之为厥阴,若病情发展到厥阴阶段,即最后阶段,人体的机能就每每作最后的抵抗,若抵抗成功,人体机能恢复就能生还,反之就必死无疑,这就是古人所说阴尽阳生。

其次,就是对于“营卫”的概念理解问题了。对于“营卫”的问题,前辈医家们从来就没有人能说清楚过,在运用“营卫”进行解释时,经常是越说越糊涂,越看越不明白,其实我个人理解,这并不是不能说清楚的问题。其实荣即营,就是荣养,即营养人体的物质,即就是血液;气,就是功能,荣气,就是血液运行的功能,即血运,此就是《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能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以及《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所说的;卫,就是护卫,即水液,就是说人体结缔组织中之水液即体液护卫于外,同样卫气,就是人体水液运行之功能,即水运,这就是《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以及《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所说的;综合以上的理解,所谓荣行脉中,就是血行于血管之中,卫行脉外,就是水液运行于血管壁之结缔组织(三焦之一部分,血与津也因其同处而得互相渗透、交换)之中。

因为时间的关系,下次有空再把接下来的部分写后发上来。  所以,为了概念的明确以及便于现代人的理解,在书中我就重点用血运和水运二个概念来进行解释一些病理和药理问题。《伤寒论》原文:“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就是说胃肠是血运、水运之始,为脉之源也。胃肠之或寒或热,皆能影响人体血运、水运之正常运作从而影响人之脉象,桂枝汤证、白虎汤证等等皆胃肠之寒热影响血运、水运,故脉亦随之改变。

第三,就是关于“三焦”的概念问题了,“三焦”的问题也是以前一直都没有搞清的问题,一直到近代名医唐容川先生才提出了三焦油膜说,张锡纯先生更是进一步进行了阐发,陈潮祖教授最后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从而解决了关于三焦的概念问题,虽然现在还有不少人并不认同,可我认为,关于“三焦”的问题,以上三位前辈的解释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解释相应的病理,只要掌握了上面关于“三焦”的概念,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那什么是“三焦”呢?三焦,就是发源于肝,周身上下无所不在且内连五脏、外布皮里肉外的膜腠,是一种网纱状的类脂肪性结缔组织,是以唐容川谓之网状油膜。我曾仔细新宰杀的猪,在其皮下肉上、腹内、五脏各处皆发现这种结构物质,家乡人称之为“网纱朥”。所以三焦就是人体体液的运行通道也,人体的淋巴系统为其其中之一部分。

以其发源于肝,陈潮祖教授认为三焦属于肝系之一,肝系包括肝脏、胆腑、胰体、筋膜、三焦、眼窍六个部分。肝脏之内有肝管与胆囊相连,胆管上接胆囊,下与输送胰液的胰管汇合,与小肠上端相连,给成肝胆管道系统,由肝系筋膜及其膜外组织间隙组成的三焦,遍布全身上下内外,介于一切组织之中,同样由筋膜层层包裹组成的眼球,内通脑膜,下通三焦,乃肝之外窍,此即所以肝开窍于目、肝主津液、肝主疏泄、肝主筋膜等等说法的由来。

第四个问题,就是关于一些病名的概念。关于伤寒、温病、暑病的病名,祝味菊先生在《伤寒质难》一书中云:所谓风气者,即自然气候,风寒暑湿燥火,即六气也,其实不外气候变化而已,风之刺激皮肤,寒之收缩毛腠,暑之蒸发汗腺,湿之障碍放温等,虽足以诱起疾病,然非疾病本身,其实为无机之邪,着人之后,邪量只有消散不复加增,其证候即疾病之表现,皆为人体自我调节机能反应之表现,所谓伤寒、温病、暑病,不过想象之邪也,其所以名之者,皆以愈病之药性而反溯之也。明白了病名的来历,读起书和那些相关的注解起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被误导。

解决了以上四个问题,书中的很多问题就都可得到解答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伤寒杂病论》一些重点的规律。

首先,先说大的规律。

1  、人体生病的一般规律:人体感受外邪之后,其开始抵抗的阶段称之为太阳病,此时病人或服药或不服药,人体机都能进行自我调整,此时治病最容易,只要正确的进行生活调节并服用一些解表药,自然能病愈。如果感受外邪的人,其人人体机能亢盛或服药偏温即过用温药,病情就会变化阳亢发热而成阳明病;如果其人内有宿障或用药偏清即用药过于寒凉,就会变成少阳病;如果这个人元气素虚即平时身体较差,身体机能不好或用药清之太过,即用药太过寒凉,这时,若病情偏于全身虚寒的就成为少阴病,偏于脾胃虚寒的就成太阴病;用药不对,积虚既久,则人体就将作最后抵抗,这一阶段就称之为厥阴病。这些就是外感病的正常转变规律,如果病情在转化过程中出现转化不全的,即同时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阶段的病情时,就称之为并病或合病;如果人的身体机能因为各种诱因、或者医治不得法而出现的身体机能失调的就称之为杂病,以上就是外感和杂疾病的大概规律和情况。

2、治病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最基本的规律:

(一)、当其人表病而里亢时,当先解表而后始能攻里,如果表症未罢而遽用苦寒之药以攻其里,则可以以下的变证:一是其人外则表热未罢,内则胃肠已寒,三焦津液内冷而外热,湿热交结而成结胸诸证,即为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二是因身体奋起抵抗,元气归里而见暴利之症,即葛根芩连汤证、承气汤证;三是其人表证未罢因误用清药抑制其抗力且苦寒之药使三焦水运缓而成水滞,则成外有表证内有少阳水液积滞及肠部腑实之证,此所以小柴胡汤能治外感也。所以,治病必须先解表之后方可攻里;

(二)、若其人表病而里怯甚,即内见少阴证外见太阳证者,因其人之里虚寒太甚,若仍循先表后里之顺序治之,恐人体不待表解而已亡也,故急当救里而用四逆汤,里温之后再用桂枝汤解表;若误下之,其救急者当白通汤证或通脉四逆加葱白汤证;

(三)、若里虚寒不太甚而又受风寒所袭者则用表里同治之法,其情况也有二:一是人里虚寒不甚而外为桂枝汤证,用桂枝汤加附子汤或桂枝新治之,此时若误下之,则协热而利而为桂枝人参汤证或附子泻心汤证也;二是人里怯不太甚又外见麻黄汤之证,则用麻附甘草汤甚或麻附细辛汤治之,若误下之,则里虚寒甚大而为白通汤证或通脉四逆加葱白汤证也;

其次,在得病后病情转变中也有不少规律。

1、太阳证中,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的共同特征。如果内则血运不畅兼胃肠虚寒(其重点在胃,影响及肠,故言之胃肠),外则皮肤毛孔因受寒血运不畅,毛孔括约肌痉挛而处于半开合状态,就是太阳中风,俗称胃肠型感冒,即桂枝汤证。如果寒邪外犯皮毛,内侵肺脏,故其病位内则在肺脏,外则在皮肤,就是太阳伤寒,即麻黄汤证。如果同时兼有以上二证的,就是麻桂合剂的汤证;如果得太阳病时伤津在先,就是太阳温病了,即桂枝加葛根汤证、栝蒌桂枝汤证与葛根汤证以及竹叶汤证了。太阳温病与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口渴的辩证上,即病见桂枝汤证时见津伤口渴就是桂枝加葛根汤证、栝蒌桂枝汤证;病见麻黄汤证时见津伤口渴就是葛根汤证。同理,若见血虚津伤又见表证,就是竹叶汤证了。

2、太阳病转归阳明病的,病者必是体气壮实之人,所以病从阳化。太阳病转为阳明病,其规律有三:一为由寒化热,即从恶风寒转化为恶热;二为由表而里,从表病转见里病,此病进而人抵抗随之进,如桂枝汤证转白虎汤证、麻黄汤证转麻杏石甘汤证、葛根汤证转葛根芩连汤证、竹叶汤证转竹叶石膏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转为桂枝二越婢一汤,就是由寒化热、由表而里;三是自上而下,即由肺寒转肺热之后,可由肺热转胃肠热而便燥结,如麻杏石甘汤证转承气汤证。

有事,剩下的有时间再写了发上来。

《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的经典,也是中医的基础,是我们每个学中医的必经途径,可是这两本书因为年代久远,现代人读起来大多觉得艰涩难懂,一些医家在解释时也经常是模棱两可,甚至有的强调一种生搬硬套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如果学习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临床运用起来绝对不可能做到活学活用,更别说扩大其运用范围了。经过将近二十多年的学习,我自以为理解了掌握了其中的体系,虽然也曾有过敝帚自珍的想法,但是我还是想过最通俗易懂的说法,把这两本书的医理和药理以及医学体系的所以然给写出来,这也是我写〈经方直解〉的初衷。我认为,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说白了也就是归纳与演绎的过程,在理解和掌握原文的基础上,把书中的精要归纳起来,形成规律,然后推演出新的规律,然后再到实践中进行运用、检验,确认规律的正确性,这是学中医的必经之路,就象大家知道的开普勒三大定律一样,开普勒是在总结分析归纳他的老师的研究和观测资料,加以个人的心得发明才演绎出来的,我认为,事实上,所有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这样,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我写《经方直解》,也是在学习历代各位医学大家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特别在是学习祝味菊先生、姜佐景先生、章次公先生等等医学大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推演出来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我能还〈伤寒杂病论〉至平至易之原,能把它变得通俗易懂,让初学者都能轻松的了解掌握我们这本中医经典和中医基础学问,不再觉得它是一门艰涩难懂的学问,这就是我的理想。

我希望在接下来的部分,我想尽量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整体体系和书中的精要给简单的概括和介绍出来。也请大家多批评指正。还有最近因为忙,可能更新不及时,也有的可能写得不是太好,就象刚才上面写的这一段,本来应该是写在前面的,因为忙,也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也请大家多多谅解。希望后面的那些我能写得更好一些。

(0)

相关推荐

  • 小柴胡汤类方临床运用杂说

    有人认为,学会小柴胡汤即可自成一派,此言虽过,但足以说明小柴胡汤临床运用范围之广.曾有人罗列中医十大名方.八大名方,其中皆有小柴胡汤:黄煌老师的十大类方也有小柴胡汤为代表的柴胡类方,足以说明小柴胡汤在 ...

  •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白虎加人参汤证之第26

    中部病辩证 一.少阳病 二.少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五.兼证 3.白虎加人参汤证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服桂枝场,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 ...

  • 林盛进文章 肉桂治肠寒胀痛有捷效

    林盛进文章 [原创首发] 肉桂治肠寒胀痛有捷效 肉桂一药,古人谓其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助君火.平肝木,其味辛而甘,气香而窜,入口微甜微辛,能直接作用于肠,温肠而促进肠的蠕动,临床因肠寒血郁而见腹痛 ...

  • 林盛进:我平时治痛风的方子,二剂就可以见效

    自从前几年治家父的痛风后,这些年陆陆续续地碰到了一些病例,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治痛风的一个基本方子.用这个方子治痛风,效果还是不错的,正常的话二剂就可以见效,五剂大效,十剂就可以基本痊愈,二十 ...

  • 经方直解之己椒苈黄丸

    经方直解之己椒苈黄丸

  • 【林盛进:痛风-四妙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味】

    自从前几年治家父的痛风后,这些年陆陆续续地碰到了一些病例,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治痛风的一个基本方子.用这个方子治痛风,效果还是不错的,正常的话二剂就可以见效,五剂大效,十剂就可以基本痊愈,二十 ...

  • 【林盛进:治痛风的方子,二剂就可以见效】

    自从前几年治家父的痛风后,这些年陆陆续续地碰到了一些病例,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治痛风的一个基本方子.用这个方子治痛风,效果还是不错的,正常的话二剂就可以见效,五剂大效,十剂就可以基本痊愈,二十 ...

  • 杖珠粉治烧烫伤 | 华夏中医论坛

    王优文 湘双峰县 虎杖100克,真珍珠粉100克,将虎杖研极细末,与珍珠粉混匀,分成两半.一半备用做外敷,另一半用75%酒精浸一周,滤去渣,用喷雾瓶装,逢1.2度烧烫伤,将药液均匀喷酒患处,其后立即撒 ...

  • 华夏中医论坛献方汇集(二)

    咽痒咳嗽 处方:桔梗10.荆芥10.冬花10.百部10.陈皮8.甘草6.蝉蜕6.射干10.生姜3片.防风6.白术10.黄芪15.茯苓20.半夏12 主治:咽痒咳嗽,咯痰不爽,痰稀薄色白.怕冷患者.本人 ...

  • 万病至简论 | 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

    万病至简论 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 寒气束缚,在脖子则"颈椎"痛,在头则"头痛"--其实,根本不用管痛在哪里,位置不重要!只要知道是寒气所致,把寒气去掉就是了. ...

  • 桃花汤治疗肠炎、腹泻、痢疾 | 华夏中医论坛

    桃花汤应用三案 一:阿米巴痢疾案. 周某,男,56岁,干部.1998年9月11日来诊.自述于1970年七月在某医院被诊断为阿米巴轻重重总不见好.自今年八月份以来日渐加重,腹痛腹胀,小肚子下坠,大便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