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峰散文 ღ 人生路

人 生 路

作者:赵代峰

01
人生路(一)

现在的生活多姿多彩,有欢乐也有无奈,每天都重复着这些美好、枯燥和单调,这样的生活不知道重复了多少天了,大概应该从当兵入伍那时算起,三点一线,睡觉、吃饭、训练,每天如此,一直重复了十二年,转业参加工作以来,家、学校、单位之间又重复了十多年了,并且还将继续重复下去,只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双亲的头发白了、背驮了,孩子个高了、长大了,回头望望:这四十多年可怎么走过来的?很有必要,我得审视下我走过的路……

我出生在丙辰龙年九月廿一凌晨大约三四点钟,说是大约,因为那时候没有表,母亲只是记得我出生的那天挺冷,等接生的大娘忙活完的时候天已经快亮了。得知我母亲生的是个男孩的时候,最失落的应该是父亲了,他老人家可是一心想要个女孩的,倒不是男孩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男孩长大了就要盖屋娶媳妇啊,在当时那个一穷二白的家里,穷尽毕生之力也就能盖几间土坯房子,何况我还有个哥哥,得盖两处房子呢,听母亲讲,那时父亲干木工活一天能挣1块钱,还得往大队里交8角,一个月也就挣四五块钱,怪不得父亲愁得慌啊,倒是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把包着我的小被子掀了又掀……

上学之前,我多半时间跟在母亲屁股后边去地里玩。也有时候因为我在睡觉,母亲便会锁好门去地里干活,通常的情景是:我睡醒了,望着黑漆漆的屋里扯着嗓子大喊母亲,没有回声更是害怕,便趴在地透过提搭望外张望,这样的次数多了,也就知道把提搭一点点顶起来、挪开,然后钻出来上到院子里,不像现在的孩子,家长不离左右,生怕有一丝闪失。

母亲干活回来,便开始做饭,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放下这个便是那个,母亲做饭的时候我便学着烧火,母亲坐在小板凳上,我就坐在母亲前怀里,听她讲故事讲小笑话,讲到高兴处,母亲便会笑得哈哈地,我回头望着她,跳跃的火苗映红了母亲的脸庞,泛着光……

02
人生路(二)

再大些我就上小学了,那个年代是没有幼儿园的,都是七八岁的时候直接上一年级,大概是三年级的时候,母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打了我,原因其实也特别简单,那是一个并不是很炎热的天气里,我和几个同学去村边的小河洗澡,正在水里闹腾的高兴,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老师!我们一抬头便看见了那张严肃板着的脸:下午上学叫上家长!吓得我们几个魂不守舍,这可怎么办啊?!一个同学便出主意:咱可别回家了,家长知道了还不揍死咱啊,咱别上学了,一起去找我爸爸吧。当时连他爸爸都不知道在哪的同学出的这个主意,我们竟然一致赞同,随后便一头扎进了村里的洋麻地,在里面打闹着乱窜,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期间还因偷摘黄瓜西红柿让人追的和兔子似的,反正是没出那片洋麻地,肚子咕咕叫的时候,我听到了哥哥熟悉地叫喊:代峰…峰…家来吃饭!我刚想回声,便被一个打架挺厉害的同学摁住:你敢吱声就揍你!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情愿,但是因为害怕,所以尽管听着哥哥的声音远了近,近了远,最后听不见了,我也没敢应声,又过了一会儿,忽然就听到母亲急切的呼唤声,一听就是焦急、生气的动静,我忽地从地上站起来,没一丝犹豫便窜了出去,母亲看见我,便从地下捡起根秫秸向我扑过来,吓得我脚不沾地的往家飞奔……

现在想起当时那个场景就觉得可笑:前边是吓得心惊胆战一路狂奔的孩子,后面是拎根秫秸气势凶凶的母亲……我终于跑到了家,寨门上铁将军把门,没办法,我只能倚在墙角无助地等待着一场狂风暴雨,母亲回来了,只是手上没了那根秫秸,那双平时劳动的大手往我腿上一搭,我便开始连窜带蹦地哭嚎:娘,娘,我不敢了,我再也不敢了,你饶我一回,就这一回……

那次母亲果然没再打我,以后每当做什么事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件事,所以我是我们姊妹三个挨打最少的一个,有最少的就有最多的,那当属哥哥,因为他最聪明,小心眼、小主意多,今天赊个花生米,明天赊点小零食啦,所以母亲打哥哥的次数就多,有一次母亲推碾回来,用小条帚打的哥哥,小条帚都打烂了,我和姐姐抱着母亲的腿哭喊着为哥求情,具体的事情是记不清了,但那次比我挨揍还刻骨铭心,但母亲一般也不轻易打孩子,做错事最初是先警告,但屡犯必定挨打,有次姐姐偷鸡蛋换糖精就没换打,因为姐姐告诉母亲,别的同学都喝糖精水,我姐也想喝,所以母亲就没打她,我现在也为人父了,我能想到一个孩子对父母说这话的时候,父母酸楚的心情,每每想到这节心里真不是滋味。

前几年还和母亲聊起我们小时候挨打的事,老母亲的话语重心长:孩啊,哪个当娘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啊,打你们娘心里也不好受啊,不都是怕你们走了歪路、长瞎了啊!娘说着说着眼角便泛起了泪花,从此对挨打的事姊妹三人绝口不提……

03
人生路(三)

“老赵,给你介绍个老乡,西浊的。”

“好哎,你好老乡,我河岔口。”

握手之后我便陌入了沉默,脑子里搜索着西浊的初中同学,良久未果。那些年曾经以为的永远不会忘却的人、刻骨铭心的事都已经模糊不清了,这就是时间老人的慈悲,为我们抚平了心底的伤痕和恩怨,一切都不留痕迹,风景依旧,千年如常。

只记得初中是在一个叫太清寺的地方,听父亲讲寺庙好像是建国后修建的,后毁于破四旧,到我上初中的时候仅存东边一间偏殿,里面堆满了杂物,有刷着红漆的木鱼,还有没刷漆的,还有一个停摆的座钟和布满灰尘的座椅,忘记了那次是被安排去搬什么东西了,那间偏殿是太清寺唯一的遗存,在教学楼间是那么不起眼,像极了一位充满智慧的老者,无言地守候在那里。很遗憾,由于学校整合,这所初中取消拆除了,四里八村的孩子们都去镇里上初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崭新的楼房,我的心里却莫名的一颤,一点值得回忆的实物都没有了……

屈指算算,初中毕业已经二十六年了,也就是从那年开始我独自开始了我的人生,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跟头,二十六年的时间,我从一个对世事一无所知的少年硬是被磨练成了对任何事情都宠辱不惊的中年大叔。

唉……

作者简介:

赵代峰,男,1976年生,喜欢文学及创作,在部队服役期间,诗歌、短文曾被多家诗刊发表。2018年5月加入诗词学会,学习创作格律诗词。现为燃气公司员工,系肥城市诗词学会会员。

琴心洗砚公众平台,旨在弘扬国学,传播经典,营造古雅幽香、诗意盎然的文化氛围,非常期待您的加入!

社长:竹园听韵jxk_99999

副社长:雷现明lxm13655481571

主编:花非花zxs12130

投稿须知:

1.作品必须是首发原创,拒绝一稿多投。原创需三百字以上。附上作者简介和照片,照片最好是生活照。

2.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中华诗词,古典韵文,现代散文、小说、诗歌等,均可。

3.作品必须遵循中国法律法规,不许有反动言论,不许有粗语脏话,不许有黄色类的情节。

4.投稿方式:邮箱qyy1215@163.com或者群内直接艾特花非花或者雷现明投稿。所有作品文责自负,概与平台无关!

5.琴心洗砚愿意在新的一年里与大家共同努力,给予作者更广阔的推广空间,给予读者更美悦的享受!

琴心洗砚微信平台

2018.9.21

博客地址:

琴心洗砚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6722075865

温馨提示

(0)

相关推荐

  • 散文:蝈蝈声声

    秋夜静谧,邻居家的阳台上传来蝈蝈的"唱歌"声,忽高忽低,时断时续. 好久没有听到蝈蝈的声音了,忽然间感觉这吱吱呀呀的翅膀摩擦声竟然是那么的悦耳动听.特别是在这微凉的初秋的深夜里,合 ...

  • ​【散文世界】牛与父亲

    巍巍子午,本名赵会宁,现供职于正宁县某中学.平素好阅读.弄文字,长于乡土散文写作. 牛是家畜中我接触最多的动物.它与我的生活相关,诸如放牛.割草.垫圈,收拾和着青草味儿的牛粪,这些琐事贯穿了我整个青少 ...

  • (散文百家)蒋安贤/远去的甜高粱

    散文百家 远去的甜高粱 蒋安贤(四川叙永) 每次回老家,踏进母亲那片自留地,记忆的触须伸向儿时的一隅,自留地里母亲种植的那片甜秫秸翠绿馨香.如酒酿,在岁月的地窖珍藏,不时涌动着芳醇的酒香,按耐不住. ...

  • 散文阅读是初中【阅读】理解里面较难的阅读...

    很少考,但也不是遇不上,所以平时还是要多看多读多听多练习.一些常见的变现手法,线索,分类这些基础都要了解,不要一问三不知.

  • 【西南作家•散文】徐丽琴/母亲牌电蚊拍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母 亲 牌 电 蚊 拍 徐丽琴(浙江) 周末照例要把小娃娃送到父母身边,两大一小,共享天伦.嬉笑打闹间,小娃娃身上留下了不少蚊子 ...

  • 《母亲、炕席》 ​ 文/达古拉

    <母亲.炕席> 文/达古拉   主编/幽兰公主 北方已经又是冬日,无聊时,看着窗外呼啸的北风吹得正起兴,我忽然想起了母亲年轻的时候.我的思绪也回到那记忆的从前. 母亲是个老三届毕业生.在当 ...

  • 【琴泉·散文】邓代明《深情似酒》

    [作者简介]邓代明  绵阳市作协会员.绵阳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省级普通话测试员,现任职于游仙区委宣传部.儿童小说<拉钩上吊>曾获市一等奖,参与编写教材<君子之德>.主编作文集&l ...

  • 散文 ‖ 一首《诗经》湿了脸

    我常喜读<诗经>,其中<小雅·常棣>,往往使我心有戚戚.犹熟稔前四章: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 ...

  • 【诗词散文】颂母亲 ︱七绝︱文峰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

  • 高粱莛儿

    □刘兰根 那些年,家里每年都要种几垄高粱,为吃高粱米,更为有高粱秫秸和高粱莛儿.高粱莛儿是高粱穗下的长秆,在我们家乡称为"格挡儿". 母亲手巧,她会用高粱秫秸打成"簿&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