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青春记忆里,有没有一条喇叭裤?

犹记得生命中第一次减肥,是因为得到了一条姐姐穿剩下的喇叭裤,那是我学生时代梦寐以求的衣服!不过当时已经开始发胖,于是每晚坚持做200个仰卧起坐,终于在一个月后穿上心爱的喇叭裤,傲娇地走在大街上。

你的青春记忆里,有没有曾经非常渴望得到一条喇叭裤?甚至穿过那种可以拖地的夸张版型大喇叭?相当长一段时间,喇叭裤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流行记忆。

80年代在滑旱冰的喇叭裤青年

1979年开始,北京、上海等地青年,尤其是文艺青年,穿起了喇叭裤:裤腿上窄下宽,形似喇叭,裆短腰低,紧裹臀部。按裤脚尺寸大小,喇叭裤有大喇、小喇和微喇之分。大喇裤脚张开,最大可有二尺,裤长覆住鞋面,露出鞋尖,在鞋底与地面之间摇曳。

喇叭裤的历史并不久远。在整个服装氏族中,它还属于比较年轻的一代。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各国,它却曾盖压群芳,盛极一时,可谓出尽了风头。

这是一种从水手裤裤型发展而来的阔腿裤。因为水手在甲板上工作时间长,海水容易溅上来,冲洗甲板时的水也容易流进靴筒。水手们想了一个改变裤脚形状的办法,让宽大的裤脚罩住靴筒,免除了水花溅入靴筒里的顾虑。还有一种说法是,喇叭裤由于裤脚肥大,还可以在人落水后增加浮力,从而为求生争得时间。    水手裤被服装设计师发现,将它搬上了T型台。1968年底,法国一位服装设计师参照英国海军军裤的样式,进行了夸张的设计:裤腰与臀部紧紧裹住,裤管下半部向外撇开,最宽处比鞋还长,呈现一副喇叭状。

实际上,中国南方沿海区域的男女都穿这种肥肥大大的阔脚裤。只不过渔民的肥裤质料较稀疏,而轮船或舰艇上的水手裤,质地厚密,用牛仔布就显得很时尚的样子。

曾有人在报上撰文,说喇叭裤源于中国魏晋,那时的男人就穿喇叭裤,并配上魏晋砖印壁画照片,以借助形象来为论据增加砝码。其实,那是由裤褶装而衍生的缚裤,膝下以丝带系扎,膝以上也肥大。喇叭裤却是上部又紧又瘦,下部呈喇叭状。

喇叭裤奇特、怪异,迎合了一些玩世不恭的嬉皮士寻求刺激的心理,因而流行了一阵子。1960年喇叭裤成为了美国流行的时尚服饰,后来歌星猫王将其推向了巅峰,随后流传于日本和中国港台地区,许多明星在影视作品中就十分喜欢穿着喇叭裤。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世界敞开了大门。这时,恰恰遇上西方流行喇叭裤的尾声。于是,喇叭裤犹如一股旋风,迅疾吹进中国大地,而且以飞快的速度传遍神州。

在当时流行的日本电影《望乡》里,由栗原小卷扮演的女记者穿过一条喇叭裤,栗原小卷俏丽的面容、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身体线条,把喇叭裤文化推向了令人神往的境界。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中的男主角身着夹克外套配牛仔喇叭裤的形象,受到我国青年人的喜爱和竞相效仿,曾在影片《幽灵》中扮演夏征兰的著名影星邵慧芳,身着喇叭裤的形象也出现在了《大众电影》的封面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示范效应。

电影《望乡》剧照

喇叭裤最初在中国大街上被人穿着而且神采飞扬地招摇过市时,引起了当时很多中国人的恐慌,认为这是奇装异服。其实,那时穿着喇叭裤时,上衣还很拘谨,只是一般的衬衣或夹克。即使那样,人们还是感觉上衣似乎比先前瘦了一些,好像也短了一些,下身的裤子膝以上也呈紧瘦状,这简直不像样子。对于当年相对保守的中国人来说,喇叭裤样式太怪。

喇叭裤是通常意义上的裤子的反面。它的外形与人体形体上大下小的走向背道而驰,采用上窄下宽的剪裁,臀部和股部紧缩,近乎贴身包裹,至大腿的下部或膝盖以下开始逐渐放大、散开,在脚跟部达到极限,长度延及鞋跟,乃至拖到地上。视款式不同,裤腿末端的大小为数寸至尺余不等,最大者可达二尺。这种逆反的剪裁,是喇叭裤的时尚秘密。   下半身是容易被忽略,同时却又是禁锢得最严的身体部位。在布匹还需要凭票证购买的年代,喇叭裤过分膨大的裤腿,则近乎无缘无故的材料浪费,这显然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冲击。与人体形体形成反差的剪裁,不仅造成了视觉上的不适应,同时还因过分凸显了臀部线条,有严重的不正经嫌疑。过分窄小或过分膨大的服饰,都有伤风化。

第一批穿上喇叭裤的,在老人们的眼里,无疑就是“男流氓”和“女流氓”。只是,时尚出乎意料的强大力量还是使得喇叭裤在男女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只不过大多数普通民众会将喇叭裤与衬衫、茄克衫和春秋衫等普通衣物搭配穿用,其附带产物是从此发长过耳的样式也成为部分男性钟爱的发型。    穿喇叭裤的青年群体持续壮大,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关于着装的争议。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的青年人,带着双卡录音机,常常聚集公园,录音机里高声放着港台音乐,踩着音乐节拍、扭腰甩胯、跳着完全不合规范的迪斯科、交际舞。这场景活像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对他朋友们的描述,“燃烧的一群令人恐惧和颤抖的天使,一路拍翅而来”。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场景也像极了今时今日在各大公园里拿着户外KTV飙歌唱跳的老人们。

1981年,穿着喇叭裤在公园飚舞的青年们

大街上最“时髦”的人群是烫飞机头或披肩发,穿喇叭裤加花衬衫,头戴或者胸别一副镜片上贴着商标的蛤蟆镜、脚蹬尖头皮鞋的男青年,稍后又有一些女青年加入了穿喇叭裤的行列。由于这样的装扮与过去的保守衣着习俗截然不同,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反对者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思想或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反映,部分传统人士甚至禁止子女和员工穿喇叭裤,乃至发展到拿剪刀强行剪裤脚的激烈程度。社会舆论最初对此也持怀疑、讽刺和保留的态度。1980年的《文汇报》就曾刊载漫画《囡囡,不要怕!》,以讽刺那些穿喇叭裤的留着长发和胡子、戴麦克镜的年轻人。

一些人斥责青年人公开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把他们的衣着打扮标签化,打上“社会不良青年”的标记,喇叭裤也遭到批判。这个上小下扩裤装,把男人女人的臀部、腿部的线条表现得淋淋漓漓,在一些人眼里就有了引诱之嫌。

青年人喇叭裤没穿几天,大家就发动了舆论攻势。1980年,天津《大众生活报》发表文章称:

当下某些时髦青年,头发留着大鬓角,唇间蓄着小黑胡,上身花衬衫,下身穿着喇叭裤,足踏黑皮鞋,手提放着邓丽君甜蜜蜜情歌的双喇叭收录机,招摇过市。这些青年人是在盲目模仿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今年,上海某服装厂做了几万条喇叭裤,男不男,女不女,怪模怪样,又难看,又俗气,甚至从背后看已经难以区分男女了,因此,领导批示不准出售。各地方动员起来,团员、青年上街纠察,禁止青年穿喇叭裤。若是遇到不听禁令的,可以动剪子强剪。

然而,主流的斥责声从反面表明,青年人试图挣脱社会秩序限制的反动,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因为主流社会感受到了他们的对抗。只不过,大部分中国乡村青年未必知道喇叭裤究竟代表着何种反抗、叛逆、个性、颓废的朋克意识,他们仅仅知道这是一种流行。当他们被情感召唤,认为进入流行的浪潮就可以收获同龄人惊奇而艳羡的目光,由此获得一种长久的对于身份认同匮乏的满足时,喇叭裤就被建构为一种象征符号。

1984年,福建长乐青年农民乐队的演出照

喇叭裤直接和道德品质挂钩。老师拿着剪刀,在校门口剪学生裤腿的并非个别。当时,一名留长发、穿喇叭裤的青年勇救落水小孩的事件,居然引起社会广泛讨论,而讨论的内容就是:大众眼中的“不良”青年怎么成了英雄?

穿喇叭裤,蓄长发的男人很容易给人不安全、不可靠的印象,自家女儿找对象,一看小伙子蓄长发,穿喇叭裤,父母很少有同意的。1979年,某歌舞团的手风琴手,乘坐贯穿北京长安街的1路公交车,他用表弟的月票上车,被售票员一眼看出,事后他回忆,:“售票员是女的,本来没发现我用表弟的月票。我穿的喇叭裤,梳个大背头很惹眼,可能她觉得我看起来不像好人,一下就有警惕性,注意我了,查看了门票,还要带我到公交总站处理。”

出人意料的是.在去公交总站的路上,这位女售票员忽然对他说:“你好英俊,像《巴士奇遇结良缘》中的男主角。长那么好看,为什么穿得像个小流氓。下次出门别穿喇叭裤了,你也不用去总站了。”看来,在这位售票员眼中,逃票这个欺骗行为,远不及穿喇叭裤恶劣。

喇叭裤的潮流从宏观上来看确实是一场时代变革的滥觞,青年在青春时期迫切渴望建构自我的主体意识,期待挣脱束缚,走向美好爱情和远大前程,喇叭裤就是这一切的代表。然而,当一切都被解放后,喇叭裤也终究会离我们远去。

喇叭裤在中国引进西方服饰上可谓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但它在中国流行的时间没有几年,取而代之的依次是简裤、萝卜裤、老板裤等。时至 20 世纪90年代末,喇叭裤卷土重来。这时的中国人早已见怪不怪了。长了短,短了长,一阵儿上边肥,一阵儿下边肥。人们不但司空见惯,而且一种款式流行长了,没多久又会有新款式。因为人们穿衣思想已经挣脱束缚,设计师们也开始大胆创新了。

喇叭裤的流行,与其说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叛逆,倒不如说是国人在穿衣思想上的一次解放。现在回头看,并不觉得那时的拖地大喇叭裤多么时尚好看,只是在当时,我们在为其背后的离经叛道欢呼雀跃。

参考资料:《衣不蔽体 20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赤桦;《服饰》华梅;《百年时尚 海派时装变迁》 卞向阳;《符号车间 流行文化关键词》张闳;《试论20世纪80年代记忆中作为象征符号的喇叭裤带来的身份认同问题》王初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