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万千皆可寻,勿念偏歧终南山
金成阅读第1044天
今天主要谈跟创新相关的一些思考,在此之前,先说两个事情:
1.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各种“黑科技”的小发明,你们看到之后是什么感觉?觉得真的很实用,棒棒哒,还是突然冒出一种“这是什么鬼”的无奈?
2.在一些新闻上,我们会看到,某某人利用能够找到的材料,制作了一架滑翔机,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如何评价?
一、创新真的好吗?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太容易回答,肯定是好的呀,因为现代社会不就提倡创新吗?我想说,创新可有,但是慎用!
现在看到有一类企业有点让我无语的,就是所谓的“创新”型企业,这种企业一般是两种:一种呢,挂着羊头卖狗肉,打着创新的幌子,进行了各种包装,但是换汤不换药;第二种呢,就是颠覆原有的一些技术或者是在原有技术上进行革新。第一种暂且不说,第二种可以好好聊聊。
我在刚开始进行公司管理的时候,boss就提到了一句话: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变。这句话我开始没理解,后来在学习中明白,就是自己的思想能够跟上时代。只是要跟上时代,就意味着现有的一定改变吗?
我们是一家线下培训机构,由于疫情影响,这段时间只好进行线上授课。以前的我们了解线上教育,但是没有太过深入,不是因为我们不注重,而是我们知道线上教育和线下有很大不同!
线上教育相对线下教育而言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怎么样呢?确实开发了一个新的产业链感觉。随着现在移动时代和天天嚷嚷“互联网+”的那帮人,线上教育也在以较为稳定的速度发展。由于这段特殊时期,更是爆发了。但是线上教育相对而言,始终存在的劣势是没法用线下教育弥补的,和老师的互动,和老师的亲密接触,心理辅导,对于不同类型学生的针对性辅导等(普遍性而言)。当然,由于不同的市场需求,这种会切下一块蛋糕,但是没法动摇原来的教育培养模式。
这个创新全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但是有些创新就是纯粹搞个大新闻。这种创新我想举个例子的时候,突然发现想不到案例,可是大脑记得遇见过。这种就是纯粹的颠覆,这种创新属于九死一生,不到绝对的万不得已,不建议尝试。
不尝试的原因很简单,就像之前提到牛顿的和万有引力的例子一样,不是因为苹果砸到了他的脑袋上,而是因为现在巨人肩膀上。在《异类》一书中,曾经提到,为何“一万小时定律”失效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对之前内容进行更好的归总。
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些活动,促进续费。每年的方案都会有所不同,但并不是把前一年的推翻,重做,但是也不能完全遵循原来的方法。因为原来的方法成功了,不能以为到现在也会成功。因为在一年里面,家长,学生,都变化了很多,按照原来的方法走下去,有可能掉进坑里。但是,又不能完全革新,这样不管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时候,都会太多,不便于活动的推广。这时候最好就是在前一年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便于各个群体了解,对客户同时又吸引力,即可!
在创新的误区中,我认为有一点是比较常见的,那就是化简为繁。这里,可能涉及到一点对于人性的思考。有时候通过所谓的创新,把一个方法搞的很复杂,听起来高大上,从而衬托自己。实际上,不管是产品还是工作方法,应该是符合大道至简的。复杂的,也有好的,但是简而易行,才是更佳!
而对于创新,我很欣赏的一种,实际上不是完全创造,而是能够抓住某个市场“漏洞”。小熊电器和外星人电脑即是如此。在这两大行业被几个巨头把控的情况下,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突进,咬下一块小蛋糕,也不失为乐事!
二、创造力和创新需要的是什么?
之前看过一本书,就叫做《创造力》,说实话,我觉得比较深,看得似懂非懂,只是对于其中“心流”印象深刻。而我现在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创造力和创新,到底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根据自己看书的理解,这两个区别应该在于,创造力应该更符合“道”这个层次的东西,而创新更符合“法”这个层次。意思就是,创造力,应该是人的一种深层次思想理念,而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意识性东西。而那些所谓去创造出滑翔机的人,如何去看待呢?
我很佩服这类人的动手能力,只是由此延伸一个点,这样的意义何在?如果仅仅只是个人的开心就好,那就没事;但是探讨实际的意义,是在这个过程资源的利用也许不太好。
这里的原理,涉及到吴军老师在《格局》一书中提到的基线。我们去创造一件东西或者做所谓的创新也好,首先要让自己先达到一点的基础水平,不然做出来的东西,在质这一方面其实是又欠缺的。一个普通人,一个北航研究生,一个航天部总工,分别让他们去造飞机,在材料随意可以支取的情况下,做出来的的飞机还是有极大差异,这个差异来源,就是基线的不同。
写到这里,关于创新,我又想到了一句话:外行人容易出新想法。阿里巴巴,任天堂,第二电电,它们的创始人都是属于明显的外行。也正是这几位外行人,不拘泥于原有的固化模式,创造出一个行业的大企业,这里的逻辑是怎样?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了下,不是很成熟。在我看来,他们在技术方面也许是外行,但是在思想方面,他们是远超那些行业之前的大佬。我同时想到了一个人,陈春花老师。以前总会觉得,写经管类书籍的教授或者专家,写的那些东西真的有用吗?他们真的会用吗?结果查看陈春花老师的履历,好吧,默默走开(有兴趣的查询下)。还有古代那些文人带兵的大咖,范仲淹、曾国藩、太祖等人皆是如此!
执笔于此,暂停一下。这几天的工作状态也基本上适应,就是冰火两重天。买的新书始终没有到,想了想,明天专门看《道德经》。今天在于创新的理解,我认为还是属于看山不是山的地步吧,正如昨天自己写的一样,不同的人对待它的态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万法殊途,皆在本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