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专题训练2:递进式(纵式)结构

徐徐老师说:这是我的原创教案。一轮备考,打算在议论文的结构、审题、思维、用据等上作小微专题训练。首先准备在议论文的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综合式上作一课一练的训练。训练素材主要来源于课文和时评。既可温故知新,亦可直击高考。今天讲的这个专题主要是递进式。有兴趣的老师和学生可跟我一起备课备考。

在一起的时光 音乐: 赵海洋 - 夜色钢琴曲


一、结构特点
分论点递进式是指从纵向上分解中心论点,即后边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不能随意改变顺序。层间多用“不仅……而且……”“况且”“更”等关联词语过渡。这种递进式的结构,反映出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般顺序,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等。采用这种结构,易于深入地阐述问题。
二、分论点递进式的几种典型形式
1、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示例:当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
1)当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是什么)
2)当代青年为什么是大有希望的?(为什么)
3)当代青年要珍惜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怎么办)
其中“为什么”“怎么办”这两部分可以有所侧重,不必平分笔墨。
练习: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是什么)
为什么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因为只有挥洒劳动的汗水才能理解劳动的内涵,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
怎样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各学段,还要创造条件全社会协同支持(怎么办)
2、“为什么”层层递进
示例:既要重知识,又要重能力
1)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2)能力是知识的归宿
3)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练习:阅读灾难文学具有现实价值
1)毫无疑问,或许从中读出了苦难。
2)不出预料,也会从中萌生起反思。
3)但请相信,定能从中寻觅到希望。
3、“怎么办”层层递进
示例:人要严于解剖自己
1)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解剖”的前提)
2)光有自知之明还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解剖”的实施)
3)自我批评的勇气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解剖”的规律)
练习:要努力消除“网红文化病”
1)不可突破底线,不可毁三观
2)要构建有文化力的“网红”
3)更要营造有生命力的“网红文化”
4、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
如果一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不好的现象,那就多采用“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递进式。
示例:
摆现象:有些国产品牌“傍名人”“蹭名牌”
析危害:这会导致商家经济和信誉的双重受损
挖根源:企业发展存在思维惯性,形成路径依赖,抱有侥幸心理
指方法:借助质量、创新来塑造自己的品牌
练习:
1、近日,几段小学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跳舞为某明星应援的视频曝光后,学校对当事老师做出停职停课的处理,教育局对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进行了诫勉谈话。学校是知识殿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不是为明星应援的粉丝加工厂。少年儿童教育关乎国家未来,青少年价值观培养关乎民族希望,绝不能变成追星应援的工具。组织学生为自己的偶像应援,可以说,不仅突破了职业规范,也有损教师职业道德,折射出教育培养管理的漏洞。越界的追星行为,不仅透支着明星的流量,也可能反噬偶像本身,更侵蚀着饭圈文化的正向价值。职业底“线”不能破,理性之“圈”不能出,饭圈不能圈一切,尤其是孩子们的课堂。文明理性追星,才能激荡起粉丝群体的正能量。
点评:文段先摆出“教师组织学生为自己偶像应援”的怪现象,
再从“有损教师职业道德”和“透支明星流量”两个角度说危害,
又挖出“教育管理有漏洞”“追星不理性”的根源,
最终指出要“文明理性追星”,不可越界破圈。
2、近日,一辆车因斗气,在行驶中向另一辆车前挡风玻璃泼洒咖啡的危险举动,再次引发舆论对“路怒症”这一驾驶“顽疾”的反思。近年来,“路怒”导致的事故量逐年增加,而没酿成事故、却造成极大危险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开斗气车,不仅将自己和同车人置于险境,也是对其他行人和车辆的不负责。治愈“路怒症”,需要驾驶者把稳手中方向盘,及时给发热的头脑“踩刹车”,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路怒行为”。车道非赛道,文明在脚下,更在每个人心中。希望每位驾驶者都能把安全放在首位,文明出行、安全回家。
点评:摆现象——由点及面;
说危害——落脚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挖根源——好个头脑发热的“路怒症”!
指办法——驾驶者,刹心;相关部门,严惩。车道非赛道,文明在脚下,更在每个人心中
三、时评范例:莫急功近利,要有生命力(智春丽)
提到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600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院“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 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引论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递进式分论点一)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递进式分论点二)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递进式分论点三)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结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