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娶亲火烧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160)

阅读本号文章,请关注:jdlc2016

还记得娶亲火烧吗?物质丰足的今天,还有谁能记得起娶亲火烧的香甜?

娶亲时做的白面火烧,可是儿时的美味。一年到头只有过年过节才吃上顿白面面食的时代,白面做的娶亲火烧该是多么诱人啊。

幼年时候总期盼村里有人家娶亲,往往一进入冬天就打听村里人家娶亲的日子。有人家娶亲,不仅有打扮漂亮的新媳妇看,更有娶亲火烧吃。只要有人家娶媳妇,全村的男女老幼都去看,去抢火烧。我们那帮孩子常为此要早起,为此误了上学被老师骂,也不觉后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娶亲火烧,还是娶亲时候的主角。那时候还没有人家用的起糖果,就是有也是摆席面用的,分给我们闹洞房看新媳妇的大人孩子的都是火烧。

那时候娶亲,一般三天。第一天娶亲,新郎家分火烧。一般新媳妇下轿(新娘子骑自行车,骑马,坐车的到男家下来,都叫下轿)的时候,村里就有风俗“打媳妇”,其实就是闹媳妇、闹洞房,营造热闹的气氛。这三天村里不分大小辈份,谁都可以“打”。娶亲的人家就在人们“打”新媳妇时候,撒些火烧解围。火烧一撒,闹新媳妇的人群舍了新媳妇,奔火烧而去。白面可是一年内难得一见的吃食啊,诱惑力蛮大。新媳妇就趁机跑到新房炕沿边,躲过追“打”。

新媳妇到了炕沿,这个时候闹媳妇的不能闹了。炕是要新郎来踩过新娘子才能上的,新郎来踩炕了。人们转向开始“打”新郎,这时候又有火烧撒到地上。人们又“呼啦”散开去抢火烧,新郎也趁机踩完炕“逃跑”而去。

这一天,谁都可以向娶亲小伙儿的爹娘要火烧,讨喜。要的多少,看这家的家底是否殷实,以及这要火烧的口舌功夫。听他们一来一往的逗嘴,还是颇有趣儿的。大人逗趣图个乐子,孩子图吃围在周围看着听着,等着吃火烧。

第二天,送亲。新娘子的父母或者奶奶、亲婶母、大娘来送亲,这一天的火烧就多由新媳妇的娘家人来散来分,意味着承望乡里乡亲多照顾自己女儿的含义吧。

待娘家人入席,就要开席了。咦,奇怪了,菜都上来了,送亲的席上咋没有筷子啊?席面上没有筷子,而跑腿伺候亲戚的人们却都在一旁看着、笑着、等着,一大群孩子在炕下吵闹着要吃火烧。伺候亲戚的那些人等啥,等新媳妇娘家人散火烧啊!

火烧,是要等要过几遍筷子,逗过几遍嘴之后才会散的。送亲中一人或者俩人舌战所有使动跑腿上菜的男男女女或者他们推举的头儿,这可要看送媳妇娘家人的口才“厉害”程度啦。这场逗嘴,好的时候能把大家说的开怀大笑,火烧散的也少,大家都满意,皆大欢喜。

送亲逗嘴乐
女方:吃饭不用筷子啊,我们姑娘嫁了个啥样村啊!
男方:谁家吃饭不用筷子啊!昨个为新娘子使坏了胳膊跑直了腿,现在是想送筷子也抬不起胳膊迈不动腿啊!
女方:一双筷子几钱几两重,您这话怪吓人哟。说闲话的力气,也比筷子沉。
男方:您老的这双筷子不一般。嫁姑娘是千金,筷子要说可得抵上八百沉。从早忙到今,水没喝一口,饭也没沾唇。给些火烧打打尖,再拿筷子也不觉沉……

不拿筷子就是为了要火烧,说话逗嘴无非是要挨一些时间。这样席面开起来,有定数的大菜一一都要上桌来,时间紧,就没有时间再要火烧啦。那时候白面稀罕,火烧做的不会太多。就是做的再多,也架不住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要啊。早把火烧分没了的话,再要没有了,多没面子。毕竟要了不给是很小气的事,双方的脸面都不好看啊。

火烧散罢,拿筷子开席。那时,我们这儿席面的规格是开席四个干果点心碟子,然后是四个凉菜,这八个是一组。这以后就是酒宴正式开始,都是热菜。上菜的方式也很特别:一个大菜(荤菜)吃完撤下,再跟上一小碟子青菜,大菜四个,青菜四个,一共是八个。酒席结束后抄席吃饭,是八个炸货碗佐餐。整个席面一共凑成三组八,取“发”之意吧。四个大菜是鸡、鱼、肘、肉。后来发展到六个、八个,甚或十个、十二个。无非是变了下花样。

第三天宴席是谢媒人。席面的菜要比前两天好一些,一般是多俩大件。媳妇娶回家,谢大媒,好酒好菜突出敬意。这大菜就叫大件,上大菜叫上大件。

筷子来了,凉菜吃了,可这大件还是迟迟不上来啊!这是啥节奏啊,这是大厨要火烧啦。大厨要火烧可不能不给,不然客人就会饿肚子了。于是两亲家一起给大厨送火烧——“赏厨”。送大厨的火烧可是有讲究的,就不能用随意散的小火烧打发啦。赏大厨的火烧要成串儿,一般四个一串,也叫一摞。用一块新毛巾做成的袋子装满了这种穿成串的火烧,用传盘端了,去感谢厨长。这种成串的火烧,是大小不等的三个或者四个火烧依次用红绳穿起来成为一摞的。最大的直径也就四厘米吧,其余一个比一个小,每个上都点了鲜艳的红点,用细的红线绳穿起。白鼓鼓的火烧点了红点,穿了红线,很是俊俏。赏厨不仅是有火烧还有钱,表达谢意。

这种装了火烧的毛巾口袋子还有好几个,是分给新郎的父母以及亲叔伯们的,一家一个。这个火烧口袋子可不能白拿,里面的火烧不能白吃,是要用钱买滴,拿了要给新娘子掏礼钱。

待娘家人的酒席有时候要翻桌,不仅是为了显示热情,还是为了新郎再一次拜席,讨要送亲长辈的拜席礼钱。对于我们孩子们来说,席面翻桌就有讨要火烧的机会啦。

这种娶亲火烧虽然也叫火烧,但是与我们现在市面卖的火烧相差很远。娶亲火烧制作讲究,有特殊的工具、工序和工艺。主要原料是面粉和麦麸,工具主要是案板、大锅。先和面,面粉里加了糟引子(一种用来发面的东东,类似今天的酵母粉),和好面,放在暖和的地方醒发。一般是提前一晚和好面,才能醒好。等面醒发好了,就可以做火烧啦。这个时候娶亲或嫁女家族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共同来做这些火烧。

帮忙做火烧这样的活,一般女人和孩子多,男人少。火烧一般两大道工序:做生火烧坯和烙火烧成品。

第一道工序是做生火烧坯。先揉面,几个人一起把面团揉到光亮和手,再合在一起分开揉,这样两三遍之后就可以打条子做火烧面剂子啦。一般是有经验的婶子大娘,按照一般火烧的大小揪好面剂儿。火烧一般是三种大小或者四种大小不同的规格。讲究的人家,家里殷实的人家多用四种,多一种多一种的白面用量啊。

面剂儿揉好,要用手的力度把它拿捏成大小适当的皮,放了馅,再仔细收口,细细捏严实,在案板上摁平。摁平后再沿着其边沿捏上花边儿,也叫花沿儿。捏好花边儿的就用陶制的或者木制的火烧模子印上花,一个火烧生坯就做好了。做好的火烧生坯要求厚薄均匀,花边细密均匀精巧,圆整美观。

火烧里包的馅和我们平时吃的包子饺子馅不一样,这个火烧馅是用酒拌了麦麸做成,取义“长长久久”,“福气满满”,“吉利吉祥”。

印花的火烧模子多是从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太太那里借来的。陶制的居多,圆形,一头大一头小。两头花色各不相同,一般多见的是“连年有余”,一个胖胖的光了全身只带肚兜的小小子,抱了一条大鲤鱼,依偎着一丛荷叶荷花。再就是双喜字的、福字的,都较多见。偶尔也有木制的火烧模子,很少见。陶制的里面是空心的,不知里面放了什么,一摇起来还“哗棱哗棱”响呢。

印花是个抢手的活,六七岁大的男孩子多喜欢。为了能够抢到印花的活,有的孩子早早来到,把印模偷偷揣抱在怀里,倚在墙角躲着其他孩子的找寻抢夺。那时候印火烧印是多么诱人的游戏啊,平时孩子们只能玩“泥棋土”印瓦片的泥模子。做火烧,印白面,众人要,多人抢,能在这样真正的面团上印花,该是多么荣耀的事啊。七八岁的女孩子就不再那么热衷印花这样简单的工序,而是学着捏花边沿儿。看哪一个姐姐婶婶大娘捏的好,就缠着谁,跟着谁来学。用一只手轻轻拿了摁平的火烧雏形,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手指肚捏,轻轻一捏,边就多出一块,薄薄的。再用食指折上来,随即一捏,就在这一捏一折中围着边沿捏出花边。一点点的学起,几个火烧捏下来就有模有样的啦。再被夸作是巧手丫头,小脸因为兴奋羞涩就高兴的红扑扑的。卖力地捏着,大半天都不会叫累。

做娶亲火烧,就是乡村里一堂别开生面的面食实践课。课堂气氛热烈,人人活跃,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汇聚一起,说着家长里短,讲着古老的拉呱故事,笑着,逗闹着。我左右手都能自如揉面的技巧,就是在这样的场合下学会的。

火烧生坯一般三四种类型,大小依次不等,最大的直径四厘米左右,最小的枣儿大,最小的花边都不捏的。那时候村里娶亲多在年前年后,天冷无农活,人们有闲时间来做娶亲的活计(做被子,蒸馒头,烙火烧等)。天气较冷,火烧坯边做边兴发(也有的叫醒发)。兴发要放热炕头上,一一摆开,用干净的单子被子盖了兴着。兴好后烙制出的火烧白而大,且好看好吃。火烧兴好啦,还取“兴旺”之意的吉祥吉利。过一段时间,用手指肚略略一按那些火烧坯,摁下去的随即能涨起来,就预示着兴发好了。

火烧兴好了,就开始进入第二大工序环节烙制。用家里做饭的大铁锅,一人烧火、一人烙制。这时候就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啦,要绝对的行家里手才行,稍有不慎就会烙糊在锅里。这样的人选一般是四十来岁富有经验的女人。这火烧得是大了不行,小了不行,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偏了更不行,正好才行。什么是正好?谁也说不清道不明。这要俩人默契配合,及时恰当的交流,分工合作。一般烧热了锅(不放油)后,迅速麻利有条不紊的放火烧,依次排满整个锅底锅邦。不盖锅,放完了。说一声:“大一点火。”下面烧火的就均匀的加一把柴火。这时候烙制的人再按照放的顺序翻面,锅铲子和手一起一个个翻过来。翻过来的火烧眼看着鼓了起来,鼓成气蛤蟆般。这鼓涨,是里面馅里的酒遇热膨胀起了作用。再翻一个翻,说一声停火,盖了锅盖略焖,熟了。面香酒香在屋里、在院里以及在村里的上空弥漫,人人脸上挂着喜悦,带着笑意。

熟了的出锅,生了的进锅,进进出出不停地忙碌。火烧烙好了,趁热一个个点上红点儿。这点红点的材料或者是向村里的老师借来的红墨水,或者是织布染线用的红颜色。这时候看吧,白白胖胖的火烧点了鲜艳的红点,真美。晾凉,男家女家都会忖度村里人数,自家在远近的“为人”状况,思索一下要火烧的人,用红绳三个一摞或者四个一摞串起些,其余散着。一般男家散的多,女家成串的多。女家赏厨的、分给婶子大娘的都要成串呢。

娶亲火烧里除去分的这些,零散火烧还要放新人“陪送”被子里一些,供乡亲抢找。还有一种特别的,叫压箱底火烧。这火烧一般是一对或者两对,是红糖做馅的大火烧,直径十来厘米,放在新娘陪嫁的箱子底下。这箱子是用锁锁了的,不许别人抢去,这火烧据说是新婚晚上新郎新娘吃的。贫寒的年代,这样的火烧是新郎新娘增加新婚体力的点心吧。

那时候,村里抢新婚火烧也很有讲究,也很微妙。抢的热闹程度要看娶亲的人家在村里的为人如何,人缘怎样。越是好的人家越是有人抢,有人气,热闹,预示着日子越过越红火。贫瘠的年代,乡里乡亲,没有啥可帮助的钱物,就帮助做做活计。娶亲那天抢一抢火烧,为个人场,凑个热闹,也算是一种好的帮衬吧。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资料丰富起来。家家一年到头白面馒头。娶亲火烧早已没人稀罕,渐渐失去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大把大把地分糖果。还有大把大把的瓜子花生随意吃,甚至讨喜的人们直接要了钱自己去买喜欢的吃食物品……

娶亲讨喜的习俗渐渐变了,最终娶亲火烧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娶亲也因此渐渐淡去了那些淳朴的乡情,那些特有的人情味儿。

亲们,你是否记起了童年在人群里挤来挤去讨要火烧的那份狂欢式的快乐?那份初为人妻、为人夫时吃压箱底火烧的羞涩和甜美?那些远去了的浓浓的乡俗乡情?

作者:秘广霞,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阳信县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阳信县鹁鸽李中学教师。
(0)

相关推荐

  • 重磅发布!《商都方言集》第二部

    <商都方言集>团队 收集人:乔有才.牛富贵.李占清.贾秀琴.朱冬梅.闫明喜.薛占元.王少娴.殷万库.贾  军.肖东芳.刘 喜 编辑撰稿人:王少娴 声明:本集不经<商都方言集>团 ...

  • 于恩胜| 大喜•礼成

    大喜·嫁娶(三) 于恩胜/文 一 陈家大院,已然忙得欢腾,好几口大锅里,煮肉煮鸡蒸喜饽饽蒸面卡子,缺人手,找了邻居帮忙,店铺里也抽了伙计来干活. 隔了一日,一大早,男方带了娶亲盒子到杜家下头面. 美兰 ...

  • 五律·深夜烙娶亲火烧有感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178期 五律·深夜烙娶亲火烧有感 作者:秘广霞 夜半人声寂,火烧烧制忙. 初成圆赛月,熟透味如糖. 犹忆当年炽,还看今日凉. 年年婚事变,岂独一俗荒? 注:为<远去的娶 ...

  • 散文天地 | 即将远去的婚俗之二:娶亲

    即将远去的婚俗之二:娶亲 文/刘仁杰 娶亲--"三大战役各有输赢,客场'作战'贵在速战速决." 天刚蒙蒙亮,接亲队伍在烟花鞭炮声中一路敲敲打打出发了. 走在前面的是对子锣,四喜临门 ...

  • 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像一群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着,躁动着,听不到灵魂深处的声音。时光流逝,童年远去,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带

    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像一群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着,躁动着,听不到灵魂深处的声音.时光流逝,童年远去,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带走了许许多多的回忆,也消蚀了心底曾今拥有的那份童稚的纯真,我们不顾心灵桎梏,沉溺 ...

  • 远去的鳇鱼

    远去的鳇鱼 鳇鱼,古称"鳝",鲟科,民间多称"鳇鱼",传说是鱼中之王.因其体大.味美.肤色斑斓,名称高贵,一直为贡品.鳇鱼身长7-8尺,最大重数百斤,状似鲇鱼. ...

  • 远去的驿站——上学记(二)

    远去的驿站--上学记(二)         春节之后,开学就升到二年级了,陈老师调到大学校去了,又换了一名新的民办教师,名字叫王志,正牌文革前初中毕业生,水平比前面的老师都高出一大截,除了课本上面的算 ...

  • 北流“火烧街”

       现在的北流陵城小学大门对出的一段街道,旧时人们习惯称为"火烧街".究竟"火烧街"之名是始于哪个朝代,又是何人命名,历史没有记载,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

  •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山西雁门关走笔

    2020年7月31日下午,休假第三天,为了躲避家乡的炎热酷暑,我带着妻儿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旅行,目的地山西雁门关.从南阳卧龙站上高速,沿着二广高速一直向北,暮色苍茫时分,我们来到了山西晋城. 知 ...

  • 废日和离日有啥区别?俗语:“离日不娶亲,废日不嫁女”,啥意思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人们在干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图个吉利.比如古人在出征之前,如果旗杆被折,就觉得会出师不利,当然像结婚嫁女这样的大事,更要图个吉利了.老话说:&qu ...

  • 抗战中的十所大学:不同的命运,一样的风骨;远去的岁月,不灭的火种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的,是1938年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徒步迁徙的影像,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段慷慨悲歌的缩影. 抗日战争的纷飞战火中,中国大学顽强地生存.抗争.发展,其中蕴涵着某种让后人肃然起敬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