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火,阳火
阳火,阴火
《本草纲目》火部
《本草纲目》火部
中药大全
药方大全
(《纲目》)
【集解】李时珍曰︰火者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造化两间,生杀万物,显仁藏用,神妙无穷,火之用其至矣哉。愚尝绎而思之,五行皆一,唯火有二。二者,阴火、阳火也。其纲凡三,其目凡十有二。所谓三者,天火也,地火也,人火也。所谓十有二者,天之火四,地之火五,人之火三也。试申言之,天之阳火二︰太阳,真火也;星精,飞火也(赤物暾暾,降则有灾,俗呼火殃)。天之阴火二︰龙火也,雷火也(龙口有火光,霹雳之火,神火也)。地之阳火三︰钻木之火也,击石之火也,戛金之火也。地之阴火二︰石油之火也(见石部石脑油),水中之火也(江湖河海,夜动有火。或云︰水神夜出,则有火光)。人之阳火一,丙丁君火也(心、小肠,离火也)。人之阴火二︰命门相火也(起于北海,坎火也,游行三焦,寄位肝胆),三昧之火也(纯阳,干火也)。合而言之,阳火六,阴火亦六,共十二焉。诸阳火遇草而焫(ㄖㄨㄛˋ),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益炽。以水折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故人之善反于身者,上体于天而下验于物,则君火相火、正治从治之理,思过半矣。此外又有萧丘之寒火(萧丘在南海中,上有自然之火,春生秋灭。生一种木,但小焦黑。出《抱朴子外篇》。又陆游云︰火山军,其地锄耘深入,则有烈焰,不妨种植。亦寒火也),泽中之阳焰(状如火焰,起于水面。出《素问王冰注》),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状如炬,或聚或散,俗呼鬼火。或云︰诸血之磷光也),金银之精气(凡金银玉宝,皆夜有火光)。此皆似火而不能焚物者也。至于樟脑、猾髓,皆能水中发火,(樟脑见木部,猾髓见兽部)。浓酒、积油,得热气则火自生。(烧酒、醇酒,得火气则自焚。油满百石,则火自生。油纸、油衣、油铁,得热蒸激,皆自生火也)。南荒有厌火之民(国近黑昆仑,人能食火炭)、食火之兽(《原化记》云︰祸斗兽,状如犬而食火,粪复为火,能烧人屋);西戎有食火之鸟(驼鸟,见禽部)。火鸦蝙蝠,能食焰烟;火龟火鼠,生于火地。(火龟见介部龟下,火鼠见兽部鼠下)。此皆五行物理之常,而乍闻者目为怪异,盖未深诣乎此理故尔。复有至人,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入金石无碍,步日月无影。斯人也,与道合真,不知其名,谓之至人。蔡九峰只言木火、石火、雷火、水火、虫火、磷火,似未尽该也。
震亨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唯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动者,皆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木而肾水也。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包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自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然而东垣以火为元气之贼,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者,何哉?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而动,即《内经》五火也。五性缺阳之火,与相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湿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甚于君火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夫人心听命而又主之以静,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唯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尔,何贼之有?或曰︰《内经》只于六气言火,未言及脏腑也。曰︰岐伯历举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诸热瞀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是也。刘河间云︰诸风掉眩属于肝,风火也;诸气郁属于肺,燥火也;诸湿肿满属于脾,湿火也;诸痛痒疮属于心,郁火也。是皆火之为病,出于脏腑者然也。以陈无择之通敏,犹以暖温为君火,日用之火为相火,无怪乎后人之聋瞽也。
2012-11-16 10:44 来源:三九养生堂 编辑:中医养生
1.火有常变之分
火之常为阳气,平人身中之火即为阳气。阳气为人身之大宝,能温养煦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蒸津化液,抵御阴寒,为生发之根本。人身之火,要在暖脏腑而煦气血,具有生发活泼之机,《类经·阴阳类》说:“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火和平则气乃壮”。
少火为身中之阳气。少火即指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少火之气壮”。又说:“少火生气”。少火源于饮食水谷,化于气血,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食少火”。
火之变动为贼邪。体内阳气之变,即是邪火,火无外火,即因于此。邪火之成,则在阳气失其正化。《景岳全书·火证》说:“火为热病是固然矣,然火得其正即为阳气,此火之不可无亦不可衰,衰则阳气亏虚也;火失其正是以邪热,此火之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则真阴伤败也。然阳以元气言,火以病气言”。就是说人身之火失其正则为邪,戕伤脏腑,耗伤气血,亦即《类经·阴阳类》所说:“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之过则气反衰……壮火散气”。所谓邪火,实为身中阳气之变,《景岳全书·传忠录》说:“以阳气为元气之大主,火为病气之变见”。总之,火有常变,而火之变为贼邪,又与阳气不相容,因此,临证辨火之邪正甚为重要。
2.邪火有虚实之异
邪火名称繁多,但俱可用虚实二字统之,即实火、虚火。实火,指邪热炽盛的实证、热证。以胃肠、心、肝胆实火最为常见。其证候表现为高热、头痛、目赤、口苦、口干、渴喜冷饮、烦躁、腹痛拒按、胁痛、便秘、溲赤、口舌生疮、甚则吐血、衄血,或发斑、发疹,舌红,苔黄燥或起芒刺,脉数有力等。
壮火属实,为阳火。壮火由阳气亢盛至极而生,故壮火属病理学术语。它是指过亢的、能耗伤人体正气的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素体阳气偏盛者,其阳热之气亢烈则为壮火,责在阳气亢盛。火属阳,火盛炽热,治须苦寒凉泻,故炽烈之壮火,亦称阳火。壮火言邪甚,而阳火言火热炽盛之势。
虚火属虚,由阴虚、阳虚之别。虚火是人体脏腑机能的一种虚性亢奋状态。根据其脏腑损伤的不同而有阴虚、阳虚、气虚之别,则虚火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阴虚之火,亦称阴虚火旺。由阴液亏损,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即阴虚火盛而产生的火热征象。如两颧潮红,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盗汗,心烦失眠,尿短赤,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常见于热病后期,阴分受伤,或阴虚劳损等。五脏皆有阴阳,故阴虚之火,可遍涉五脏,随阴虚之不同脏腑,见证亦有区别。
阴虚假热。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引起的假热。《景岳全书·火》说:“元阳衰败,火不归元,戴阳……”,“寒从中生,则阳气去所依存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
阴火,主要指气虚发热。(关于阴火,详见“内火产生的机制”一节)
基于上述可知,火有邪正,少火言正气,壮火言病理。病理之火,是为邪火。邪火其根本在于阳气的充盛与否,以及阴精是否满盈。从其产生的机理分类则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火》说;“凡察火证,必须察其虚实”。邪火之虚实,是以产生该火时机体阳气盛衰之状态而言,阳气盛,火热炽,名曰实火;阳气衰,中气虚,则为虚火假热,分别称为虚火、阴火。
0 0
主帖
阳火,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