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老子那学到了什么
中国文人的谦虚由来已久,有修养、大德的人一定不会炫耀己之所长,但在《论语》中,孔子对自己的“好学”一直“当仁不让”,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不如丘之好学也”等。我们也知道,孔子不仅好学,而且他“何常师之有”,“每事问”,向不同的人学习,“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他不仅对周公制礼作乐推崇备至,而且还专程千里迢迢从鲁国到洛邑向老子学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孔子为老子的才学深深折服,称老子像龙一样,那么,他从老子那学到了什么?他对老子的思想是全盘肯定还是辩证的扬弃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妨把老子写的《道德经》和《论语》对照阅读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端倪。
《道德经》虽然晦涩难懂,但大家公认的是,《道德经》给我们还原了“道”的定义、本质、体用及入“道”工夫。而我们对《论语》总括一下,无非也是系统阐述了一个“道”字,不过老子侧重于天道,而孔子则重点于人道,所以两者不仅有不同之处,应该还存在相通之处。
如《述而篇第七·一》,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相信又爱好,我想自己很像我们的老子和彭祖吧。”孔子自言他像老子一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这里还不明显,如在《述而篇第七·一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意思是,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我的知识是爱好古代文化,再勤奋敏捷去学习得来的。”这是孔子自谦之语,孔子身为圣人自然与我们常人不同。
有人认为,这里与老子有关,老子在《道德经》39章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虽贵为天子,要以孤家寡人自居,那么即使身为圣人,也要一般地低下身段。
如《阳货篇第十七·一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孔子说:“我想不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学生要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啊?四季照样在运行,万物照样在生长,天说了什么啊?”
这里的“天”不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吗?老子用多个篇章说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天之道,学习圣人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如《子罕篇第九·六》,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意思是,大宰向子贡询问:“孔先生是一位圣人吧?他竟有这么多才干呢?”子贡说:“这是天要让他成为圣人,并且具有多方面的才干。”孔子听到这段话时,就说:“大宰了解我啊!我年轻时贫困卑微,所以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做一个君子,需要具备这么多才干吗?我想不需要的。”牢说:“老师说过:'我没有机会发挥抱负,所以学会了不少技艺。’”
《论语》里多处提到一个字“天”,如果深究一下,孔子所说的“天”何尝不是“道”的旨意呢?
还有很著名的《宪问篇第十四·三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说:“以恩惠来响应怨恨,这样如何?”孔子说:“那么要以什么来响应恩惠呢?应该以正直来响应怨恨,以恩惠来回应恩惠。”
里面提到老子在《道德经》63章所讲的“抱怨以德”,两者有冲突吗?没有,老子认为,凡人心灵欠缺,常常以大为小,以多为少。而圣人的心灵中一切具足,因此能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圣人的心灵万德具备,心中无怨,如果有人对他产生愤恨的心,他还能以德抱怨,绝不怀有报复的心。而孔子提出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突显了人的真诚。
在《卫灵公篇第十五·四》,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说:“无所事事而治好天下的人,大概就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只是以端庄恭敬的态度坐在王位上罢了。”这与老子一直倡导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思想不谋而合,可见,伟大的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然《道德经》和《论语》还有很多紧密联系的地方,不一而足。有人说,哲人的心灵是相通的,所以思想才会吻合,老子和孔子这二位大哲思想的融合也是源于他们心灵的相通,虽然他们创立的学派不同,教义不同,倡导的主张不同,但不妨碍他们思想的联系的紧密。正如一种普遍的观点说,老子体现是出世的精神,而孔子体现的是入世的情怀。实际上,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老子的出世何尝不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入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