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读】涉县台村比干庙,华北少见,邯郸独有,还有可能是比干墓!

涉县台村比干庙(墓?)
公认,比干,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知名谏臣。比干墓,“天下第一墓”;比干碑,“天下第一碑”;比干庙,“天下第一庙”。

网络图片:比干庙

山雨认为,涉县难说有孔子剑刻比干墓碑之“天下第一碑”,但,“天下第一庙”比干庙还是有的。天下第一墓比干墓,也难说就曾经没有!
《台村村志》主编和村之三老讲,涉县旧志所载比干庙就在本村大庙附近,新建位置未必十分精准,但确曾有过。事实上,涉县台村比干庙,华北少见,邯郸独有,就这么个地位。
方志典籍显示,比干祠、庙、台、山、墓、城等遗址全国比较明确的总计24处。我们邯郸一带只有涉县台村这一处。
比干祠、庙、墓遗迹,分布在大同、太原、潞城、涉县、枣强、内黄、长垣、巨野、浚县、汤阴、淇县、汲县、胙城、偃师、襄阳等县地。这一地域孔道,恰是当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北巡和南巡的主要延展区域。
涉县台村,也恰是从山西高原穿越太行山到达中州大地的中转站和巡幸重要节点之一。
查清代官书《古今图书集成》第四百四卷:“(涉县)比干庙:在台村。三月十八日致祭。"好明确!
而且,该《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该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其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由于成书在封建社会末期,克服以前编排上不科学的地方,有些被征引的古籍,现在佚失了,得以赖此类书保存了很多零篇章句。从这一意义上讲,《古今图书集成》,铁定了我们涉县台村有比干庙这一事实在全国的地位。
再查一下《大清一统志》,当然,得先了解一下《大清一统志》是个什么东西。
《大清一统志》,是中国清代官修地理总
志。别名《嘉庆重修一统志》,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目录。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5)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前后编辑过3部。受时代限制,一如封建时代任何一部官修地理总志,该志也有其局限性,但,其伟大的学术价值与其重要性及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中的光辉地位,不能否定,不容掩盖。
卷一百五十七:"“(涉县)比干庙:在涉县北十五里。按旧《统志》有比干墓注,引《魏志·武帝纪》云:“车驾幸邺,经比干之墓。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然考比干墓在今卫辉府,《魏志》言幸邺而经过比干墓,非谓墓即在邺也,删去而附注于此。"
山雨细查,发现《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全文全然没有“车驾幸邺,经比干之墓。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这样的文句。
《大清一统志》的按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即“旧《统志》也即《明一统志》注中说,涉县北十五里(台村)“有比干墓”,是事实。引典却可能错了,“车驾幸邺……树碑而刊之”这样的句子,应出自《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八·后魏诸帝·高祖孝文皇帝》或说《后(北)魏书》,而不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大白话就是,“车驾幸邺……树碑而刊之”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而不是大家更为熟知的较早的曹魏武帝曹操。穆彰阿和潘锡恩等引典一定是引错了书籍和篇目!
“然考比干墓在今卫辉”,这句话也有点儿过于武断。卫辉是有比干墓,但要说是卫辉府治汲(县)才算比较好一些,因为卫辉府的其他县份如淇县、滑县、胙城县都昆有庙无墓。《括地志》记载算是精准而到位:北干墓在卫州汲县北十里二百五十步。并且,《古今图书集成》第六十一卷"记载,“汲:二汉属河内,晋屋,后罢,太和十二年复治汲城。有比干墓、太公庙、陈城。"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第一百三十四卷记载:殷比干墓:在府城北十五里,即武王所封。有石,题曰:殷太师比干之墓。偃师县西北亦有墓,盖唐开元中土人耕地得铜盘铭,因以立之。其铭篆文,甚奇古,云:左林右泉,后冈前道,万世之藏,兹焉是宝。"后魏文帝南巡,亲幸吊祭,刻文墓上。又,《古今图书集成》第一百三十四卷记载:“比干墓:在巨野县西南二十里。”
如此说来,除了卫辉府汲县,至少另有河南府偃师县、兖州府巨野县也是有比干墓的。
回过头来,看大家可能不太熟知的《后魏书·高祖孝文皇帝》上这一段文字:“诏六军发轸。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颡於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冬十月,幸金墉城。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阳。帝幸河南城。幸豫州。解严设坛於滑台城东,告行庙以迁都之意。大赦天下。还,幸邺城。十有八年春,朝群臣於邺宫。车驾南巡。幸洛阳西宫。二月,行幸河阳,规建方泽之所。车驾北巡,至平城宫。临朝堂,部分迁留。三月,罢西郊祭天。帝临太极殿,喻在代群臣以迁移之略。秋七月,以宋王刘昶为大将军。是月,岛夷萧鸾杀其主萧昭业,立业弟昭文。冬十月,亲告太庙,奉迁神主。车驾发平城宫。次於山中之唐湖。是月,萧鸾废杀其主萧昭文而借立。车驾幸邺。经比干墓,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车驾至洛阳。萧鸾雍州刺史曹虎据襄阳降。”
文中,北魏孝文帝即高祖拓跋宏(元宏)决意借南伐而迁都洛阳。他最担心是,群臣二心,上下不一,十分需要树立忠心之偶像,而汉文化中的比干乃为不二之选。由此对照比干遗迹集中分布区域,发现,比干遗迹分布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活动方向和路线惊人的一致。说白了,如今的比干遗迹,基本都是北魏孝文帝初创的!也即,连涉县台村的比干庙都可能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岳尚书城也起于南北朝?)。
穆彰阿等只讲”幸邺经过比干墓,非谓墓即在邺也”。上文也没有特别明确,“幸邺”之前还是之后,己(才)经过比干墓。这是历史谜团。不过,山雨的观点,无论其前其后,就地域而言,后世都有比干遗迹。其前其后均是可能的。为什么?因为,即使是比干墓,也并非只有卫辉波县一处,且,既便是卫辉汲县最公认的,也是墓庙合一。谁说其他地方的比干庙(墓)就只准有庙不准有墓,或只准有墓而不能有庙的?
即便卫辉汲县那墓那碑,谁敢保证就一定是原初的?肯定,不一定是最初的,别的地方,一经政府倡导,难道就不可以来几个衣冠或其他遗物、出土物的坟冢之新起吗?!真不好说。
说“幸邺”,山雨的观点是,巡视邺“城”这个地点。所谓南北朝的“邺”,也没有谁能够固定一个具体的城市,因为,“邺”曾被付之一炬,又在南北朝后遭到的冷落,现在的遗址应该在其郊区。大致方位应在今天河北、河南交界处,在地图上找河南安阳,然后向北看到,两省交界处即应是曾经的“邺”。
如此说来,如果因“幸邺”而经过比干之墓,那么,墓应在涉县台村比干庙处。如果是“幸邺”之后,车驾至洛阳之前,那就应是在卫辉汲县“亲吊为文,树碑而刊”了。
山雨大胆提出假说:比干的庙非一处,墓非一处,庙墓可合一处,台村的比干庙,谁能证其仅庙而非墓庙合一耶?!
山雨  辛丑兰月下浣 于古沙安乐窝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