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集的王羲之行草《千字文》?我想请他吃饭!

書法集字自古有之,唐代懷仁和尚可謂傑出代表。當時,懷仁和尚以帝王能為玄奘撰寫序文而深感榮幸,加上他對王羲之書法十分仰慕,於是,他就立下集書聖書法藝術與帝王文章合璧於一體的宏願。

爾後,懷仁和尚設法收集移拓書聖王羲之的墨蹟,歷時二十四載,集王羲之行書《聖教序》大功告成,遂使“逸少真跡,鹹萃其中”,成為集字書法之經典。自此碑以後,效法懷仁和尚集諸名家書法為碑刻者不斷出現,主要有《興福寺碑》、《永仙觀碑》、《金剛經》、《沙林寺弘覺禪師斷碑》等佳作,但仍以懷仁所集《聖教序》最為成功。

所以說,集字也是一門學問,無論是過去的徒手描摹、移拓,還是如今的電腦技術的應用,要想做到剪裁得體、形神兼備,必須是諳熟書法技藝的有心者方可為之。

慶來小弟效法古人,運用電腦技術集成的這本《千字文》,以王羲之行書為主,輔以草書,從高處著眼,大處立意,又認真於絲毫,細緻於微末。風格高古,樸實典雅,剪裁得體,位置天然、章法秩理、渾然天成。

。既無粗野之瑕疵,也無造作之匠氣,其情、其境、其意、其趣,耐人體悟,讓人遐思,如聆美樂,繞梁不去。

應該說,這是一部傳統與現代、藝術與技術的結撰之作,也是一部回歸歷史、重塑經典的集大成之作。從歷史角度審視,《千字文》是我國較早的字書之一,相傳,梁武帝非常重視對王子的書法教育,他藏有許多王羲之的書品,便讓人從中挑出一千個無重複的字,製成臨摹紙片,每紙一字,然後一字一字地教學,但雜亂難記。

梁武帝尋思,若是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文章,豈不妙哉。於是,他召來自己最信賴的文學侍從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講了自己的想法。周興嗣經過苦思冥想,終將這一千個零亂的單字編撰成一篇內涵豐富的四言韻書《千字文》。梁武帝讀後,拍案叫絕,即令刊之于世,方使《千字文》流傳至今。

可是,當時用於書法教學的臨摹紙片選用了王羲之書寫的哪些字體,我們卻無緣相見,實為書壇憾事。慶來小弟能夠跨越時空,大膽運用現代技術集成此帖,再現了梁武帝時期用於書法教學的大王書體風貌,這既是對中國書法寶藏的保護與充實,也是對大王傳世碑帖的繼承和發展。其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從教學方面評價,自南北朝以來,學書由大王取法者代不乏人,至今,《蘭亭序》、《十七帖》、《聖教序》仍是我們學習行草書的必修之課。

這本字帖在著眼涵蓋王羲之書法筆劃的特異性與組字結構的廣泛性的同時,還特別關注了當代書家在行草書創作上的書寫習慣。雖然,在字體選擇、章法佈勢上融入了作者本人對行草創作的一些認識和想法,但是,這本字帖的問世,其實用價值、研究價值同樣是毋庸置疑的。

文章来源:书法功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