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学习五苓散方证

五苓散是我们在中医临证中用得比较多的一首方,本方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本方在临床应用很广,不但应用急性病,而且用于慢性病,还用于急性传染病如霍乱。

本方组成有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临证中多以汤剂为多,也多有用散剂,水逆证以散服佳。

本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都是利尿药,可见重在逐内饮,泽泻用量独重,取其甘寒为方中的主药,以解其烦渴。方中再用桂枝不但解外,而且能降气冲,使水不上犯而下行,五味配伍,解外利水,临证见脉浮有热、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可用之。可见本方也是外有表,里有饮的治疗方法。从中可以知道本方证为外邪内饮,饮停化热,是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的一首方。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我们知道太阳病,正确的治疗方法应当是发汗,发汗应微汗最恰当,如果发汗不得法而使大汗出,使人体津液大量亡失,胃中水液被夺而干燥,这个时候患者会烦躁不得眠。

这种情况,如口渴想喝水时,可以少喝一点,使胃气和即能愈。如果发汗后而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这是里有停饮,如果误用了发汗而致表仍不得解的证候,则宜用五苓散治疗。

那么里有停水本来小便不利,如果这时候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脉仍浮而微热,表证仍然得不到解除。这时的消渴,主要是由于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组织缺少水的滋养所导致。再加上误发其汗,伤失津液,则渴益甚,如饮水亦以留胃中,遂成随饮随渴的消渴证。这时候用五苓散解表利其小便,水液代谢得到恢复,那么消渴、热亦自除。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从此条文中更加看出本方为外邪里饮的病证,发汗后而脉浮数,为病仍在外,因表热未解故烦;水停不化不能上布津液故渴,宜五苓散主之。可见也是有有小便不利症。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我们知道这个中风发热,就是指发热、汗出、恶风的中风证。那么他六七日不解而烦,虽然服了桂枝汤仍发热不解而烦。这说明是有表里证,是说既有发热而烦的表证,同时有渴欲饮水,这个时候出现水入则吐的里证。

发热烦渴本来是五苓散方证,用桂枝汤不但表不解反而烦渴更甚。这种因水停不化,故渴欲饮水,这个水伴冲气上逆,所以会出现水入则吐,这就是水逆证。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五苓散治疗。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芩散主之。

太阳病,就应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使邪热内陷出现心下痞,这种心下痞可用泻心汤治疗。

也有误下后,水伴冲气逆迫于心下而成心下痞症候,患者表现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为水停不行之证,这与泻心汤证是不同的,这个时候用泻心汤治疗痞得不缓解解,应该用五苓散来治疗。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太阳病出现这个脉浮缓弱,这是太阳中风。发热、汗出、复恶寒,这是中风证未传少阳,故不呕。所以出现心下痞,可见是由于医者误下所致。

如果是上证没有经过误下的治疗,并且患者也没有了恶寒,而出现口渴,这说明表证已除而转属阳明病了。若有小便数,大便必硬,又有心下痞,这是津液竭于里的脾约证,即使不大便十日亦不会感到痛苦,患者如渴欲饮水,则可以用少少给服的方法解救。

如果是上证没有经过误下,也未转属阳明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这种心下痞症候是水逆心下的五苓散证,这个时候就宜用五苓散治疗。

《伤寒论》第386条:藿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我们知道这个霍乱发作初起的时候,也可以见头痛、发热、身疼痛的表证。若病人渴欲饮水,为有热,宜用五苓散两解表里。

如果病人口中和而不欲饮水,这是里虚寒证,这个时候应先救里而后解表,这个时候就要用理中丸主之。

我们知道这个霍乱上吐下泻,是非常急危的病证,极耗人精气至烈,虽然有表证,但也不可发汗的方法治疗,热比较明显者,只有用五苓散两解表里,如果里寒比较明显者,五苓散也不能用,必须用理中汤或者四逆悲先救其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这个脐下悸为水动自下,吐涎沫为水泛于上,所以脐下悸、吐涎沬而癫痫眩冒者,都是水饮为患,因此用五苓散主治。

(0)

相关推荐

  • 《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编 阳明病篇 第四章 阳明病里热病势

    今天 第四章  阳明病里热病势 阳明病里热病势是伤寒病因在胃肠引起的阳性抗御过程.在此过程中,胃肠的功能亢进代谢增高,大量的物质交换产生的高热要经由循环传递到体表调节.因而脉象洪大滑数,证见身热恶热汗 ...

  • 渴门(附:干舌燥)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同方.太阳病,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同方.病在阳,应以汗 ...

  • 赵永山伤寒讲义•瓜蒂散方及胃气、津液受损辩证

    让中医思想因你的关注而变得更有价值

  • 七问五苓散

    赖海标 五苓散出自汉末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具有通阳化气.利湿行水的功效.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有11条,分列如下: <伤寒论>中有8条: 第71条:太阳 ...

  • 胡希恕先生当年带教实录:关于六经、八纲

    陈雁黎老师整理精心保存了几十年的当年跟随胡希恕先生学习的笔记,真实再现了当年胡希恕先生的经方实践现场. 陈雁黎老师:我有幸跟师胡希恕老师见习(1961年)与期中实习(1963年),去胡老家中听专题讲座 ...

  • 大青龙,文蛤汤,五苓散方证鉴别

    大青龙,文蛤汤,五苓散方证鉴别

  • 五苓散方证

    五苓散人 一.药物组成 茯苓(十八铢)      猪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二.核心方证 情况一:烦渴而舌面不干燥.小便不利(亦有尿崩者) ...

  • 五苓散方证(如何理解五苓散的渴?)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前一半是承接上一条说的,说太阳病当然可以发汗了,如果发汗不 ...

  • 用数学公式的方法学习黄连汤方证

    发表于: 2020-02-042020-02-04 原文摘录:"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方证探析: 本条核心证为"腹中痛" ...

  • 经方五苓散方证实质及利水药使用鉴别

    张仲景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药 ...

  • 经方五苓散方证实质及研究及利水药使用鉴别

    张仲景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茯苓十八铢(味甘平)桂半两(去皮,味辛热)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药证]经方 ...

  • 陈梦云: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

    <经方>杂志 第20160825期 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 作者/陈梦云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五苓散是针对"水桂枝"体质的一张良方,在 ...

  • 从气机运行辨析五苓散方证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4-08 □ 杨晓慧 河南中医学院 臧海洋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 五苓散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涉及此方证之条文共计8条,对该方的系统分析一直以来 ...

  • ▲▲从气机运行辨析五苓散方证

    作者​□ 杨晓慧 河南中医学院 臧海洋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 <五苓散>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涉及此方证之条文共计8条,对该方的系统分析一直以来见解颇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