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村(五)

本文作者:贾来全


上期链接:

得胜村(一)

得胜村(二)

得胜村(三)

得胜村(四)

风雪似乎眷顾于村庄,不惜热情而纷纷扬扬。常常一连几天风搅雪,雪裹风,风雪连天。放晴所及,房前雪浪连连,屋后雪丘叠叠,雪域浩渺,银装素裹。坐冬雪赛如铁,在脚下发出咯吱吱的响声,富有空灵之感,打破了空旷的沉寂,反弹出宁静的欢乐。

这时村庄淹没了尘杂,呈现出净洁端庄的魅力。孩子们随手拿起铁锹、木锨或可作一块垫子的东西当作雪橇,尽情尽性,滑得忘乎所以。甚至他们连雪橇是什么也不知道,不记昨天,不识明天,只顾今天,天真无邪的他们像烂漫的雪花飘飘荡荡,潇潇洒洒,而穿梭其间稳健如飞,敏捷似猿。你看,他们将废弃的牛板车连轴车轮也利用得恰到好处。两人一组,相互对着,头钻轮孔,手抱轮条,脚腿攀轮轴,顺势从雪坡滚下,那轻装上阵何逊于“飞流直下三千尺”。将对自然的欣赏感慨变作亲身体验,又将亲身经历的风险回馈于自然的情操,这物与我的相融相亲就是车轮飞速的一惊一险。挖雪洞打雪仗,他们个个成了雪人;堆雪人打雪靶,他们人人争当先锋。洞里洞外,靶前靶后,斗智斗勇,武器就是随手搓的雪圪蛋。甚至肉搏,他们倒双双滚成雪圪蛋,难解难分,胜似春光。

大人们也不免谈闲,聚在饲养院的东墙边你一言我一语他一句,麦芒对针尖,荤里见笑,素中有趣,越对答越亲密无间,礼俗共赏。“二木匠割窗子——错档子的了”,“刘二抗板斧进桦林——砍货”,“李润贵的徒弟——对的好缝缝”,一批一驳一合,未见分晓,情味横生。“土地盖了冬雪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现实感召与衷心期盼显露眉间,至真至诚。笑容随着鸟落草垛的叽叽喳喳声而荡漾,显现了野旷山村静、拂梁醉囱烟的韵味。

那锅热气腾腾的杀猪菜,那笼黄楞楞的油炸糕,是心愿,是情分。吃东家,吃西家,家家户户少不了左邻右舍的帮忙。一吃一送,自带福分,这于“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相比,更凝聚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心声。在那困难时期,猪挨一刀,心留一疤,养猪是为了补贴家用,谁还舍得杀猪?可是,乡亲们宁可舍弃一把菜一把糠的辛劳,也要满锅满碗的场面,而后哪怕卖掉头蹄,这不是单纯的随俗,而是淳朴的民风。信仰与风情,乡亲们与之并行,节日更是其眷恋的时光。

一进腊月,腊八粥里见枣(早),小年祭灶,对节日的崇拜养成了日常生活习惯,早起早餐早作,勤洁勤俭勤劳,乡亲们练就了自己的本领。剪窗花,一盏灯、一把剪子、一把刀,熏、剜、裁,一个个鲜活的图案在媳妇姑娘们手中活现。鱼戏莲、跳龙门、庆丰收、胖娃娃等,在传统的工艺中得到拓展。生活原型年年重树,祈愿祝福崇拜年年,合理的组合彰显灵巧的剪技,出于心,工于手,现于情,心心相印,手手相依,情情相连,境界脱出。

耀眼的对联使你驻足,潇洒的行书为你增添了节日的色彩,这时,你似乎进入了书法的境地,油然生情,痴迷如醉,像笔走龙蛇。高雅艺术境界显示于一笔一画,一体成风,全村成韵。五零年从北京移民过来的曾在长安大剧院写过“海报”的孙老师为家家户户写的对联让小山村具有了大都市的风味。贴窗贴门贴墙,人人期盼年年,年年一体同春。

“旺火不旺添上柴,红红火火扭起来”,闹元宵的活动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家家自觉自愿,出资出力,定点转户,雪映花灯,烟火纷纷。彩衣彩带花花绿绿 ,车灯船灯潇潇洒洒,自制自编自扭,随乡随俗随愿。一吼声,爬山调回荡,一纵身,二踢脚凌空,明月不艳,锣鼓震天,尽情尽兴,天地合一。脉脉传情于激越亢奋中,谆谆祈祷于热烈沸腾中,人情世故在这节日的庆贺中升华,礼尚往来在这忠诚的娱乐中奉行。用一块笼布或一块头巾包的30个或50个小饺饺,是走亲戚最好的礼物。尽管菜多肉少,礼轻人意重,土里香土味,灶台见情长。

大爷婶子、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家靠家,户靠户,日常交往,一言一行,以礼相让,以心相待,竭诚所致,共享和谐。

五四年划成分,一家地主,四户富农,三户出身,对于30多户的小山村来说,地主富农成分所占比大。可他们诚恳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改造,在教育中得到教育,在改造中得到改造,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四清,工作组进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后期打击面过大,出现了偏差,重心转移至走资派,缓解了村干部的压力。着重讨论学习“二十三”条,尽管气氛紧张,也没有给要打击的对象造成严重伤害。

WG时期,村里也成立了由青年组成的“火炬战斗队”,村东村西树起了批判的泥塑靶子,队房墙上贴满了DZB。尽管在村里召开了“游街示众和批斗”现场大会,生产队还是利用有线广播、儿童团小喇叭广播,以宣传教育为主,Pi dou会上看似武斗实则是文斗,村民抢先动手实际上是一种保护,避免了致残或打si人的现象。与学校联袂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主要对革命样板戏进行了排练巡演,很受群众欢迎。

六九年全旗文艺汇演,得胜文艺宣传队代表公社参加表演的《红灯记》受奖励,街巷文化实现了跨越。

实施了联产承包制后,家家粮满仓面满瓮。随后出现了“万斤粮”户和“万元”户。足鸡豚闲乘月成为现实。现在,种地全部是机械化,机耕机播机收,高能高效高质。

七七年恢复高考以来,彻底改变了后山地区“有钱没钱放放猪”的思想。灯下书在手,屋中惜芳菲;字字苦吟处,念得毡帽飞。高考揭榜,奔走相告。30多年来,每家都有中榜的孩子,后辈子孙遥遥领先,遍布全国各地,尽心尽责,有的出国留学,走向世界。

新农村建设,村子焕发了新面貌。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积淀和现实的繁荣,给人们留下眷恋的时光,润物无声。这正像潜入禾苗根部的雨滴,盈盈地告慰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点滴里的深奥蕴含于村庄的细节,值得品味,值得践行。不管你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日月将你的身影拉得多长,与你相伴相行,为你自豪骄傲的永远是你的村庄——得胜村。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59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退休前为察右中旗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现居科布尔。

【本期幕后】

策划:敏敏

编辑:小娟

校对:图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