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地理学:安东卫与《安东卫连》(下)

后来被命名为“安东卫连”的英雄连队,是红军连队,是当时八路军的主力部队。1945年5月,这个连奉命在距敌盘踞的安东卫古城很近的地方处布下阵地,展开攻防阵地战、肉搏战。战斗异常激烈,在短短的十六个小时时间里,打退了1000余鬼子伪军的11次冲锋,毙伤包括敌指挥官中田俊郎在内的360余人。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连指导员钟家全(在连环画中写的是钟家泉),在全身多处负伤以后坚持掩护部队撤退,最后自戕殉国;还有与五六个日寇拼刺刀牺牲的张万新、拉响手榴弹与五个鬼子同归于尽的刘德胜、肉搏战中倒下的谢有山……这些中华民族的守卫者,这场七十年前在安东卫古城展开的反侵略的殊死搏斗,动天地泣鬼神,永载史册,昭昭可鉴。寻访圣地,抚今追昔,噘嘘叹喟,顿感己之渺渺,而尚能踏雪寻梅一样地比对连环画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对应关系,正是当年英烈们所捍卫的民族独立与自由,所加诸自己的最具体的福祉!

回家找出收藏的《安东卫连》,顺着这童年的旧物一下子就打开了记忆的开关,找回了童年的印象。这一本小小的连环画所勾起的是早已经在头脑里淡漠了的印象;如果不是这一本小小的连环画实物还在眼前的话,当初阅读它的时候的那种激动情境,必然将连同童年里的那一段生活一起永远沉没掉。

《安东卫连》是部队作者创作的战史性质的连环画,整本连环画都在讲述那场著名的战斗的全过程。线条清晰有力,造型认真,细节一丝不苟,处处用心。连环画的第一幅画的就是安东卫古城的俯瞰图,山海之间一座完美的中国传统的城池,城墙之内道路街市,民居衙署庙宇,格局清晰,条分缕析,充分显示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安东卫连展开战斗的李村,民居建筑上青砖垒成的外置烟囱,还有山墙正中的石头砌核,老瓦外檐,木头廊柱,都被画得清清楚楚。这是北方海滨民居既要充分御寒又要尽量抗击海风侵蚀的特有结构。占连环画绝大多数篇幅的战斗场面基本上是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展开的,庄稼地、坟地、交通壕、自然沟,还有海边那种总是白云朵朵的天空,都被画得很到位。

对比连环画里所描绘的七十年前的安东卫,眼前的岚山区已然难觅任何一星半点的既往痕迹。除了山海之间的大的地理格局没有变之外,古城没有了,没有墙的城区已经蔓延涵盖了周围广袤的山峦之间的众多乡村。条条道路和奔驰的车辆将沟壑与距离都填平与缩短了很多很多。没有了古城,也没有了战场。不过连环画却为那段史实留下了永恒的碑。连环画中所描绘的那些壮烈的牺牲者终极追求的,正是包括安东卫在内的整个民族的和平与繁荣。

在记述英勇的民族抗争的同时,《安东卫连》还为安东卫古城留下了历史的影像,为英烈们所捍卫的土地山川留下了永恒的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连环画《安东卫连》既是记述光荣的民族历史的文本,也是藉以穿越时光回到先人所缔造的美好家园安东卫古城的神奇媒介。《安东卫连》不仅是“打仗的”连环画,还是将之所以打仗的目的,将打仗所捍卫的家园景象都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来、记录下来的重要地理文献。

这里需要说一点也许算是题外的话:再看这本连环画,发现它和很多“打仗的”连环画一样,受创作当时的社会气氛和文化宽容度的影响,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对比鲜明的同时,脸谱化也很严重;而我方的牺牲明显刻画不足,对于战斗的残酷性展示不够,每一幅画面都是我方“高大全”敌人矮小丑,似乎凶残的日本鬼子自始至终都只有抱头鼠窜的份儿。对于这一场在特定地理条件下对特定敌人展开的战斗的细节的独特性描绘比较少,人云亦云的“套话”所占比例很高。八路军战士弹尽以后拼刺刀的英勇无畏却也血腥残酷的场面和气氛,被有意回避掉了。这种对于我方牺牲场面的刻意回避,尽管避免了所谓伤感或感伤,但是却也失去了客观性,让整个作品的气氛中,有一种的怪异的至少是不和谐的轻松味道;这显然与创作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实不单是连环画,整个抗日文学,特别是抗日影视剧中也长期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问题:总是洋溢着一种刻意为之的过分轻松,似乎在嬉笑怒骂之间、玩耍调皮之余便可获得胜利。这种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现在让人不齿的所谓“抗日神剧”。它们亵渎了牺牲者,是用另一种方式将殉国的英烈遮蔽与埋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