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老人信守诺言,为抗日无名英雄守墓长达74年,92岁时奇迹出现
一个人能够信守承诺多久?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一年?两年?承诺脱口而出的时候容易,但要守住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这不仅要考验一个人的耐心,还要考验那个人的人品。有时候还要考验双方之间的感情。但是对着一个过世的人信守承诺,且自己只与过世之人是萍水相逢的关系,你会坚持承诺多久呢?
牛余庆表示,他坚持了74年。
牛余庆
敌军逼近,偷藏伤兵
1941年秋天,日寇在山东沂蒙地区组织了5万军队,要对沂蒙山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一次“大扫荡”。他们企图在扫荡过程中占领山头,封锁关键要塞,一举歼灭我党人士。
在这过程中,沂蒙地区的劳动人民不惧日军的长枪大炮,为了保护我们根据地的革命火种一直在掩护军人们。
在他们心目中,这些冲锋陷阵的八路军,就是抵抗外寇的希望。他们一定要拼尽全力去保护这些曾经保护他们的人。
这“扫荡”和“反扫荡”过程中,许多沂蒙地区的劳动人民都不幸牺牲在了残忍的日寇刀下。但他们却一直英勇无畏,也是值得称赞的英雄。
在日军的强大的军力下,手无寸铁的劳动人民,和军配不够强力的八路军,只能东躲西藏。但他们并不是懦弱,只是寻找一个时机来组织兵力,积极进行反抗运动。
过了两个月,已经到了大雪纷飞的时刻,当时正处于我军反扫荡的关键时刻。沂蒙地区的沂南县西桃花村的村民们也在为掩护我军做奋斗。
有一日,一个四五十岁的老汉来到了当年年仅18岁的牛余庆家中,他的表情十分警惕,对牛余庆说:“洞窖挖好了吗?”
来者正是西桃花村的村长。当时,村里在得知有一批八路军伤员准备转移,连夜让村里几个壮丁在家附近挖了几个洞窖。
牛余庆父子挖了两个,听到村长这么说,牛余庆马上明白了是什么意思,连忙说道:“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几个人?”
村长看了看门外的大雪,比了个“18”的数字。牛余庆点头,表示洞窖空间足够。紧接着,村长便让牛余庆带着他去洞窖。
牛余庆跟着村长出门,发现在草垛处有影影幢幢的人影,他当时没想那么多,带头蹑手蹑脚地带着村长和那些人来到了挖好的洞窖。
两个洞窖相距并不远,都被牛余庆父子拿着大石头封住洞口,大雪纷飞之下更是看不出有什么异样。牛余庆和村长搬开了洞口的大石头,让身后的人走进来。
看到进来的人,牛余庆霎时间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一涌而上,他们穿着的正是他敬佩的八路军的军服,此刻却已经被血污染得通红,脸上黑红一片,已经分不清样貌了。
每一个洞窖能容纳九个人,牛余庆看着伤兵们进去之后,连忙又封上了洞口,然后和村长交代几声,便急匆匆回到家中。
当时,夜色正浓,牛余庆借着微弱的月光在厨房里,准备着清水和一些没用的碎布作包扎之用。牛余庆的父亲还煮了一些地瓜,给那些伤员充饥。
当准备好一些简单的物资之后,牛余庆便和父亲前去洞窖,二人一人去一个洞窖。看到士兵们在处理伤口时,露出来的惨不忍睹的皮肤,让年少气盛的牛余庆怒火中烧,却不能发泄。
因为他知道,发火只是逞一时之快,他背后有18条生命,有全村人的性命。不能擅自行动。于是少年郎第一次学会了忍耐,在送完物资后,和父亲搬石头时都小心翼翼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在这一个星期之内,日军一直驻扎在西桃花村,而牛余庆父子也一直在掩护了这18个士兵。这段时间里,伤员们身上的伤势好得很快,除了一个人。
生命垂危,英雄无名
当时有一个伤兵,伤势很重,他的大腿被炮火所伤,受伤处一片血肉模糊,让人不忍直视。当时他们尝试去给他止血,却一直都止不住。
好不容易止住了血,却因为伤药不够,这个伤兵又开始伤口发炎,高烧不断。其他的伤兵的伤势都开始慢慢好转,轮流没日没夜地照顾着他,却依然无法抵挡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每天半夜,牛余庆去送物资的时候,便看到那个伤兵越来越面如死灰的脸。他曾经想要和他说话,但那个伤兵因为高烧意识不清,连话都说不利索。
当时其他人,看到自己的伙伴步步迈向死亡之地,却无能为力。日寇在村里装了探照灯,只要他们从洞里出去,就是必死无疑。
但是即使如此重的伤势,在没有任何医疗条件的情况下,伤兵还苦苦支撑了一个星期。他的意志力令牛余庆动容,也在家里翻箱倒柜,希望找到适合伤兵的药,可惜没有一个伤药能够治愈他。
在伤兵支撑了一个星期之后,他还是没有撑住,就这样撒手人寰。当时,牛余庆送食物的时候,看到的只是这个伤兵的冰冷的尸体。
周围的士兵们面上一片哀恸,却只能忍着悲痛不敢发出任何声音。牛余庆感同身受,也有村民为了抵挡日寇而牺牲,他太能理解这种,看着身边的人死去而做不到任何事情的悔恨。
明明是抗战的英雄,却不能给他立下丰碑。为了掩护剩下活着的17个人,牛余庆父子只能在洞窖附近挖个坑,草草将伤兵埋了。
埋着这个伤兵的时候,牛余庆才认真地打量起他来。这是个年轻的面孔,估计不会超过二十五岁,他的脸庞坚强且刚毅,即使和死神拉扯的那个星期,他也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暴露自己的战友。
牛余庆听他的战友喊他时,叫他“小张”,除此之外,牛余庆对他一无所知。但是在牛余庆心目中,这个小张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最后一抔黄土掩盖了这个青年的脸庞,他的人生也就在这片土地上戛然而止。牛余庆对小张心里又是遗憾,又是敬佩。
他心想,不知道哪一日能够见到小张的家人,让小张能够荣归故里,叶落归根,这才是对英雄最好的归宿。
遇见亲属,许下承诺
没过多久,日寇撤离了西桃花村。又过了一段时间,后援部队过来转移伤员。部队里的其中一个人在伤员中张望着,其中一个伤员对那个人说:“小张死了。”
那个人听到此话,眼里闪过一丝哀伤,最终还是将泪水忍住。牛余庆上前搭话,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小张的哥哥。
他带着小张的哥哥来到了小张被掩埋的地方。小张哥哥抚摸着那片土地,神情哀恸。他说,他们张家一共三兄弟,小张是年龄最小的那个,才二十岁,刚结婚不到十天就和哥哥一起上战场保家卫国。
牛余庆为张氏兄弟的大义所动容,也为张家的遭遇所痛心。他帮着小张哥哥一起,替小张立了个木牌,上面写着小张的姓名籍贯和生卒年。
可惜的是,小张哥哥不能在这里待太久,抗战旷日持久,他不能拘泥于儿女情长,不能沉浸在悲痛中太长时间。
小张哥哥表示,等把日本鬼子都打跑了,而他还活着的话,他就一定会回来接弟弟。牛余庆当时的心情也非常严肃沉重,对小张哥哥郑重地承诺道:
“在你回来之前,我一定会好好守着他的坟,不让任何人动他一根毫毛!”
得到了牛余庆的承诺,小张哥哥终于下定决心继续走上战场,他依依不舍地看着弟弟的坟墓,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西桃花村。
这是牛余庆最后一次见到小张哥哥,也是从这一天起,牛余庆开始履行了对小张哥哥的承诺,开始用心地守着小张的坟。但是没想到,他这一守,就守了74年。
多年守墓,等待数载
一开始,每年清明节是牛余庆和父亲一起过来替小张扫墓、除草,当时战火纷飞,二人却依然风雨无阻,只有一个愿望,希望战争快些结束,小张家人来接他回家。
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小张家人却依然没有踪迹。牛余庆父子心中,已经开始有了隐隐的担忧,但依然没有放弃给小张扫墓。
后来,新中国之后,牛余庆也娶妻生子,他也带着家人一起来给小张扫墓,给自己的孩子说说当年的抗战艰苦,希望孩子们学学小张的英雄气概。
再后来,牛余庆的父亲过世,妻儿都各有忙碌,慢慢地又只剩下牛余庆一个人。对他而言,给小张扫墓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习惯,守候和等待已经成为了他人生的使命。
就这样,守着守着,牛余庆就守了74年。这74年间,他从一个初生牛犊的年轻小伙,变成了垂垂老矣的老者。74年,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是他们的一生,而这时,牛余庆也已经92岁了。
牛余庆心里清楚,等了这么多年,张家三兄弟的结局是是什么,他已经心中有数。但他仍然抱有一丝希望:假如张家还有其他亲戚呢?
每当有外村人到访的时候,他就会上前问问。如果对方操着和小张哥哥一样的口音,他更是会问个清楚,可是每次都无功而返,让他非常失望。
随着时间的推进,牛余庆也越来越紧张了。他并不害怕等,他也嘱咐过自己的孩子,假若他等不了了,希望孩子能继承他的遗志,继续等下去。他只是害怕,辜负了自己对小张哥哥的承诺,辜负了小张对国家牺牲的一片赤诚。
牛余庆的子孙辈,觉得牛余庆不能就这样干等着。他们想要主动出击,去寻找张家可能存在的亲戚,接小张回家。
但是可惜的是,因为多年的辗转,小张哥哥和牛余庆当年替小张立下的木牌已经不知所踪。而等待的时间太长,老人的记性也越来越不好,对小张的信息也渐渐遗忘。
除了小张的姓氏,和他的籍贯是山东潍坊的临朐之外,牛余庆一无所知。从小张哥哥的说辞推测,小张应该是1921年前后所生。
得到这些信息,牛余庆的子孙辈们联络了记者媒体,希望把这个信息发散出去。牛余庆的家中开始有些人进进出出,希望能够帮助这个守墓老人完成心愿,帮助抗战烈士荣归故里。
终盼奇迹,英雄归乡
2015年,牛余庆的念念不忘终于得到了回响。根据牛余庆给出的“临朐”、“赤良峪”等信息,网友们发现了在临朐县的冶源镇真的有一个叫做赤良峪的村子。更巧合的是,这个村子里的有四成的人都姓张。
得到这个信息之后,赤良峪村的村支书刘永忠连忙开展了全村的走访活动。全村400多户人,1700个人口,可以说要一一询问是非常耗费时间的。
尤其是,知晓当年事情的都已经到了暮年,他们的记忆也不一定十分清晰。这也给访问活动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刘永忠先去找村里张姓的人家,但他们的亲戚没有人能够对得上信息的;又去找村里其他姓氏的人家,还是没有得到任何信息。为了防止之前有所纰漏,他又重新找了一次。
在第二次走访的时候,他问了一个叫做张玉信的老人。2015年的时候他八十多岁,1941年的时候他还是个半大的小子。
不过,张玉信有个哥哥曾经去当兵,最后不幸牺牲。张玉信想了很久,才想起来当年除了他哥哥之外,还有一家姓张的,似乎是三个兄弟都去战场上了。
刘永忠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兴奋,连忙问那个张家人叫什么名字,张玉信只记得当年张家的主人叫做张瑞三。其他的一概不清楚。
于是刘永忠又连忙去找张瑞三的家人,终于兜兜转转,在别的地方找到了张瑞三的亲戚。这个人叫做张纪永,他的爷爷和小张是堂兄弟的关系。
据张纪永所说,小张三兄弟分别叫张维顺、张维信、张维吉。大哥张维顺已经在战争中失踪,而张维信的墓也在前几年找到,骨灰被移入了烈士陵园。
从各种信息比对,基本可以确定牛余庆所守的墓属于张家最小的那个弟弟张维吉的墓。张纪永当下便和他的四叔前去西桃花村,亲自去接自己的堂爷爷回家。
看到自己苦守多年,终于盼来了小张的亲人,牛余庆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地握着张纪永的手,不住地感慨:“74年啊,我等了74年,终于把你们盼来了。”
张纪永也十分感动,据说,张维吉三兄弟一生戎马,将生命奉献给国家,并没有直系亲属留在这个世上。可以说,张纪永是张维吉最亲的亲人了。
对于牛余庆一直守候着张维吉的墓,张纪永也十分感动。他表示,三个堂爷爷的牺牲精神他从小耳濡目染,一直都很想找回他们的墓。牛余庆的守候,完成了他的心愿。
他以后也会像对待亲人一样尊敬牛余庆,逢年过节就会过去看牛余庆。因为牛余庆的善举,和张维吉的坚韧,让张、牛两家人成为了一家亲。
结语:
牛余庆终于完成了他守候一生的愿望。而他坚持自己的一生去履行这个承诺十分令人钦佩。可以说,如果没有牛余庆,张家人将会多一件憾事。
也正因为牛余庆一直坚持,才让人知道了在七十多年前,中国军人有多么英勇无畏,中国的劳动人民有多么值得尊敬。
参考文献:
[1] 沂人.为英雄守墓74年等到奇迹出现[J].老同志之友,2020(19):30.
[2] 刘峰宜.沂蒙山大扫荡的六天六夜[J].纵横,2008(02):60-62.
[3] 朱兆彬 ,刘兆东.抗日烽火在沂蒙[J].山东文学,1995(07):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