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喘病】
喘病
喘病是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而致,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严重者每致喘脱。西医学的喘息型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硅沉着病以及癔症等疾病可按本病辨证施治。诊断依据
1、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性音或哮鸣音。
4、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或X线胸片、心电图有助于诊断。
鉴别要点
喘病需与气短相鉴别,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即少气,为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但卧为快。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喘病辨证首应分清虚实。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者为实喘,实喘病位以肺为主。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者为虚喘,虚喘病位多在肺、肾。
2、治疗原则实喘其治主要在肺,应予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而尤以肾为主,治宜培补摄纳。
3、分证论治
(1)实喘
a.风寒袭肺
【证候】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药用麻黄、桂枝各9g,杏仁10g,甘草3g。
b.表寒里热
【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翼扇动,咳嗽不爽,痰吐稠黏,伴有形寒、身热,烦闷,有汗或无汗,面红,咽干,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滑)。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药用麻黄6g,杏仁10g,石膏20到30g,甘草6g。
c.痰热郁肺
【证候】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稠色黄,或夹血色,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药用桑白皮12g,半夏、苏子、杏仁各10g,贝母9g,黄芩10g,黄连6g,山栀子9g。
d.痰浊阻肺
【证候】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咳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苔白厚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半夏10g,陈皮6g,茯苓12g,甘草6g,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g。证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调理。
e.肺气郁痹
【证候】发作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伴失眠,心悸,舌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肺。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药用沉香、木香各6g,槟榔、乌药、枳实各10g。
(2)虚喘
a.肺虚
【证候】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而黏,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质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肺气虚者方用补肺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用人参10g,黄芪15g,熟地黄10g,五味子9g,紫菀10g,桑白皮10g,防风6g。
肺阴虚者用补肺汤合生脉散加减。药用人参、麦冬、熟地黄、紫菀各10g,五味子9g,黄芪15g。
b.肾虚
【证候】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疲,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弱。或喘咳,面红烦躁,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药用炮附子10g,肉桂5g,熟地黄、胡桃肉、补骨脂、山药、山萸肉各10g,五味子9g,蛤蚧(研末)1.5g。
肾阴虚取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药用五味子9g,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西洋参各10g,麦冬12g,龟板15g。
若肾虚于下,痰浊壅盛于上(下虚上实),在本证基础上兼有标实,痰浊壅肺,证见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脉细滑。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方用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半夏、当归、厚朴各10g,前胡、肉桂、桔皮、甘草、生姜各6g。
4、针灸疗法
取穴定喘、天突、膻中、肺俞、膏肓俞、中府。风寒袭肺者加列缺、外关、风池、风门,肺热者加尺泽、曲池、大椎,痰湿阻肺者加丰隆、足三里、脾俞,肺气郁痹者加肝俞、太冲、行间、照海,脾虚加脾俞、中脘。肾虚加肾俞、关元。实证用泻法,虚者用补法,每次选3到5个腧穴,留针15到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可酌情在胸背部灼灸,或拔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