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钓台“一丝风”
文/陆生作
2017年严子陵钓台发现摩崖石刻“一丝九鼎”时,着实热闹了一把,有些新闻报道简直就是开玩笑,还是《人民日报》刊载的《有关“一丝九鼎”与“夏里”之说》讲得清楚,有料,有态度。
近日读吴宏伟老师主编的《桐庐石刻碑志精粹》,才知道他首次发现了严子陵钓台的“一丝风”摩崖。“一丝九鼎”刻于明万历乙巳(1605年),而“一丝风”刻于明洪武甲戌(1394年),比“一丝九鼎”早了200多年,却没什么新闻热度。大概它的内容实在简单,没有构成谜面,也就没法集体猜谜了。
一丝风
洪武甲戌秋,吕公亮、罗用宾、金智记。
何为“一丝风”?这不是普通的一丝风,而是一个典故,与汉代严子陵有关,源出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一丝风”,就是“先生之风”,指严子陵的德行。
洪迈《容斋随笔》记载了这个故事。范仲淹守桐庐,在钓台建祠堂祀严子陵,并亲自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写好之后,他请人提意见,听取朋友李泰伯的建议,将“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经典的“一字师”啊。李泰伯的灵感又来自何处?应该是《论语》里孔夫子的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严子陵是君子。
范仲淹之后,黄庭坚有诗“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刘伯温有诗“不是云台兴帝业,桐江无用一丝风”,他们都用到了“一丝风”,但观点不一样。从严子陵钓台的各种石刻就知道,大多数读书人觉得一丝风是有用的,范仲淹早说了,“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何骥子,一个被历史吹散了的元朝诗人》
复习了“一丝风”,读“一丝风”摩崖,提一个问题:吕公亮、罗用宾、金智,他们是谁?姓名背后与之对应的那一个个鲜活的人是谁?——这里有句题外话:我们小时候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上学之后却头也不抬地做题目,马不停蹄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渐渐地,似乎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了。我常说,学会提问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所以,我觉得“一丝风”摩崖也是可以拿来讨论的,哪怕它没有答案。《桐庐石刻碑志精粹》就说了“书者身份不详”。
我去查了《(民国)桐庐县志》、《(光绪)严州府志》,有收获。
金智,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年)举人,桐庐金牛乡人。在姚夔撰写的《方介翁墓志铭》中,有一句“长女适孝廉金智(任广东布政参领)”,应该是同一个金智。举人雅称孝廉。
罗观,字用宾(府志“用”似作“周”,或误),洪武中贡,太学有声,选署陕西按察使知事,后擢宁国府同知,在任以清慎称。永乐初,升广东按察使,卒于官。——可能金智任职广东,还与罗用宾有关。——《(光绪)严州府志》载其墓在牛山之麓。牛山,一名金牛山。哎呀,罗观与金智是金牛老乡。
我把这些告诉吴宏伟老师,他说“应该是了”。
吕公亮呢?找不到,但应该也是桐庐人。猜测一下:“公亮”是个词,公正诚信的意思,那么人如其名,吕公亮是个公正诚信的人。桐庐水滨乡晦岗人李恭有诗《钱塘归,与公亮同舟》,李恭是被朱元璋召见过的,虽然这些人的生卒都不详,但从时间等因素上大致判断,此“公亮”应该是吕公亮,他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读书人。县志载:“吕声,字廷和,水滨乡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受进贤县知县……”可能吕声是吕公亮家族后人。
时间回到1394年,这年金智还没有中举。秋天来了,登高望远去吧,吕公亮、罗用宾、金智三人同登钓台,怀古有感,刻下“一丝风”。他们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理想抱负,从罗观的“以清慎称”即可见一斑。
桐江钓台“一丝风”,终于到了今朝。现在钓台当然不许我们游客在石头上刻字了,即使允许,学孙悟空刻个“到此一游”,哪好意思呢?一块摩崖,为山水增色,见得古人今人气色,这才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