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带给我们的警示: 我们只是作业多,其实我们学得并不够、并不多

孩子们,看你们有做不完的作业,我们也很心疼。但你要知道我们只是作业多, 其实我们学的并不够,并不多。这么讲,不是我们太狠心,你先看一篇《新校长传媒》上的文章吧:《日本再次豪取诺贝尔奖的秘密:钞票上就差印“好好学习”四个字了》:

18年,18个诺贝尔奖得主

为什么日本值得被尊敬和被讨论?

这几天,世界进入了“诺贝尔奖”时间。引人瞩目的是,10月1日下午揭晓的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日本的Tasuku Honjo与美国的James P. Allison双双得奖,以表彰他们在肿瘤免疫疗法中的卓越贡献。

这已经是进入新世纪,日本获得的第18个诺贝尔奖了,相当于日本每年有一个人得诺贝尔奖。这一数字超过了英国、德国和俄罗斯,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诺贝尔奖大国。2001年日本提出“未来50年要拿30个诺奖”时,还被着实嘲讽了一番,现在已经实现了过半!

很多人听到日本都是以为日本是一个经济发展陷入滞后的发达国家,但其实你看不到的背后,是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时代的井喷,到底有多强呢?

根据2015国际权威研究机构《汤森路透》发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业创新排名TOP100,全球创新企业TOP100 :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国第一名,2014年之后被日本超越。

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4个指标名列世界前茅:

1、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2、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

3、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4、是日本的专利授权率竟然高达80%,可见其专利申请的质量。

“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三星,intel,苹果,高通等等,如果没有日本的高精度设备,配件,解决方案,这些公司至少倒退10年。”

这几年不管是VLSIResearch,英特尔最佳供应商里的SCQI和PQS都是日系刷榜(8家SCQI6家日系,18家PQS11家日系,连iphone里1000多项核心部件就有一半以上来自日本)。

怎么做到的?其实从小小的日元钞票,我们就能读出一些道道。

面额最大的1万日元上,印了个教育家

钱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世界上各个国家通用的钞票上,大都印有人物头像,且几乎都是政治家唱独台戏。比如,美元上是开国之父华盛顿、富兰克林,英镑上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大元帅威灵顿,人民币从1块到100块上都是毛爷爷,卢比上是甘地、越南盾上是胡志明、泰铢上是泰国国王……

反观日本。目前,市面上流行的2004版日元,没有一个政治家。那么日元上都印了哪些人?答案是,思想家、科学家、作家、教育家……在日本,他们地位崇高,远超一般的政治人物。

比如下面这张1万日元,印的人物肖像是福泽谕吉,他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日本人认为他是日本强大的最重要的人物,所以,放在了最大的钱币1万日元大钞上。

5000日元上印着樋口一叶。她是日本优秀女作家,只活了24岁,却为日本人留下了多部文学经典,如《大年夜》《浊流》《青梅竹马》等。她是日本钞票史上的第一位出现在正面的女性肖像人物。

1000日元上印着野口英世。他是日本细菌学家、生物学家,被誉为“日本的国宝”。他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因传染上病毒而去世。在他的墓碑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用钞票告诉孩子

做学问的人值得举国怀念

其实在1871年,日元诞生时,日本人在钞票上也印有政治人物的肖像。如1881年发行的日元上印着神功皇后的肖像,后来的1千元钞票上是伊藤博文……

(日本近代政治家伊藤博文)

“钞以载道”,钞票作为每个人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媒介,一向是国家宣扬某种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工具,选用什么肖像人物,也就反映了一个社会,是崇拜政治家、崇拜科学、文艺还是其他方面。

二战后,日本社会的价值观、文化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政府也决定改革日元,全部采用学者肖像,鼓舞国民学习的风气,钞票上从此不见将军天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在教育、科学、文化界为日本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到了2004年,日元再次改革,日本财务省有关负责人再次重申了科教文艺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从来都是以政治家为中心的,在货币上更是如此,但如果从更广泛的领域去考虑,科学、文学、男女平等对我们同样重要。”

从日本的钱币上,我们也许就能发现日本为什么会强大的“小秘密”。一位日本人曾说,把这些人物印在纸币上,就意味着日本人可以天天和这些先贤人物在一起,长此以往,这些国家英雄就会深入人心,成为日本人民思维的一部分。

日元上的人物,就在无形中告诉日本民众,特别是日本的青少年,应以福泽渝吉、樋口一叶、野口英世这样的学者为骄傲,他们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值得全日本人民的崇敬和怀念的人。

日本:教育大过天

有人会问,你讲了这么多,难道是让我们学习日元,改换人民币的设计?——当然不是。

说日本强大的“秘密”印在了日元上,难道是指将学者的肖像印在了日元上之后,日本就变得强大?——当然不是。

而是说,日元是日本强大内在的外在表现之一。为什么在短短时间内,日本能够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在科研能力、工业基础和制造业技术等领域位居世界前茅?——小小的日元,给了我们答案:科教兴国。

据日本文部省1962年发布的报告书称,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将学者的肖像印在日元上,正体现了日本对教育和科学的极端重视。

(日本小学的图书馆与游泳池)

明治维新前,全日本3000多万人口中,就有45%的男子、15%的妇女识字,这个水平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国家相差无几。明治政府上台伊始,就将教育改革列为最重要的改革之一。鼓励各地办学、派遣留学生,聘用外国专家,实行教育平等化,重视初等教育,构建了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日本儿童的耐寒训练)

1900年,日本就开始实行4年免费义务教育,1907年实施6年义务教育,到1910年,日本的初、中、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英国,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最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二战战败,1947年,日本又颁布《基本教育法》,全面实施9年免费义务教育(中国全面实施是2008年)。教育为日本发展造就了大批人才,为日本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有的等待,基本都能拿来学习

日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体现在官方层面重视,身在教育体系中的学生的身体力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日本人对阅读的热爱全球闻名,中国前驻大阪总领事王泰平曾感慨“日本人真正把学习当成一辈子的事”。泰国网友Pawana Suriyaprucksh曾在清迈机场拍下了一群日本学生候机时的照片。

几十个孩子,每人手上都捧着一本书,有人坐在椅子上,有人席地而坐,但都一样非常安静,没有一个人低头玩手机或者大声喧哗,影响他人。

在日本待久了,就会有明显的感觉,几乎所有的等待,基本都能拿来阅读。

街头便利店书架前经常是围满了人:

地铁里都是看书的低头族:

银行、邮局、市政府的办事处,一般也有图书架,免得民众等久了无聊。

政府甚至立法详细规定,所有公共图书馆必须在儿童读书日前后举办儿童读书活动,力求让孩子随时随地自主读书。

虽然中国也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但从整体来看我们与日本的之间差距似乎 并不是在缩小。管中窥豹,小小日元,以及日本孩子随时随地学习的现象,都给我们以警醒。

再来看一篇烧伤超人阿宝的文章:《得不了诺贝尔奖怪孩子?别特么逗了!》

诺贝尔奖名单又逐渐揭幕了。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科学界的一大盛事,同时也是中国人每年固定的满腹酸水羡慕嫉妒恨的日子。

迄今为止,在包括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方面,中国只有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得以中奖。而我们的近邻日本,18年来已经摘走了18个诺奖。

两相对比,国人的苦涩和不甘也就不难理解。

这种苦涩和不甘,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古人讲知耻若勇,承认不足并反思原因,是奋起直追的前提。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得不了诺奖的反思。其中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得不了诺奖,是因为中国教育体制有问题,是中国的应试型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这种论调,多年来甚嚣尘上,甚至成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种论调之下,所谓的减负教育,快乐教育不断被强制推行。

我们某些人坚信:勤奋学习是错误的,多多玩乐才是对的。我们得不了诺奖,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学习太刻苦了,是因为孩子玩乐的太少了。

我们某些人坚信:孩子的创造力是玩出来的,而不是经过严格而艰苦的训练培养出来的。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列祖列宗千百年的教诲,全部都错了,全部成了封建遗毒。

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几千年来没有过的现象: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门竟然明令禁止对孩子进行强化教育,竟然公开阻止学生勤学苦读。

给孩子学奥数,禁止!给孩子留作业,禁止!给孩子上晚自习,禁止!

让孩子们好好玩吧,只要他们不刻苦学习而是耽于玩乐,那中国距离诺贝尔奖就指日可待了。

我不知道这帮人脑子里特么进了多少水。

中国得不了诺贝尔奖,难道是这些小学生的责任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诺比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

我们可以看到:1981年至2004年,诺贝尓自然科学奖的平均获奖年龄为61.33岁,平均每位获奖者经历了33.93年的专业积累,其研究成果从发明到获奖有长达20.64年的时间差。

说直白点:中国得不了诺贝尔奖的原因,不是现在在学校读书的小学生水平不行,而是我们现在60岁以上年龄段的这帮人水平不行。或者说,是中国1960年之前出生的那帮人水平不行。

首先声明一下:我绝对无意贬低这些先辈在自己岗位上为中国兢兢业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之所以没有能力冲击诺奖,并非是资质不够或者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时代的原因。

中国的十年浩劫,是1966年-1976年。

60后这代人童年到青年的整个学校教育,整体而言被彻底的毁掉了。同样,50后和40后的科技工作者,也在这场浩劫中损失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有些东西,并不是靠个人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而结果,就是他们整体而言彻底失去了冲击诺奖的能力。

中国的教育恢复正轨,是在70年代末期。中国第一代从小学开始就接受了全面规范系统的现代教育的人,现在的年龄仅有40岁左右。

也就是说,中国大规模摘取自然科学类诺奖的时间,应该是在2040年左右。冲击诺奖的时间可能会更早一些,乐观估计的话至少也在2030年左右。

这是自然规律,无可抗拒。

创造力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对知识扎实而充分的掌握,来源于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不是来源于玩乐。

孩子们,看完这两篇文章之后,你们的想法是什么?大家想说点什么?

我想说的是:

1、不是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不够,而是重视得有些偏了。不是我们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不够,也是重视得有些偏了!但大家自己要慢慢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整体偏离正常轨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

2、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学习负担重?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白学习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的学习缺乏使命感,缺乏从内心涌起的强大动力。我们没有从学习中获得因为学习而带来的愉悦感和自豪感。我们在重复大量简单低效的学习活动,没有获得新鲜感、引发求知欲。而怎样拥有这一些呢,正是我们要一起努力探索并得到的。

3、老师为什么布置大量重复的低层次作业?那是因为我们上课不认真听,我们学习效率低下,老师不得不用大量这样程度的作业加以巩固。如果大家上课都更认真一些,大家的学习效率都更高一些,老师布置作业的“质量”就会高一些,因材施教的可能性也会大一些。

4、作业是你和老师之间的事情,你们要学会和老师沟通,争取“商量”着办。你们要主动跟老师交流,主要目的不是争取老师减免简单作业,而是要求老师增加一些更有针对性的作业。更有针对性的有难度有梯度的作业增加了,老师自然会减掉一些低层次作业。

5、好学生不是被动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好学生是推着老师走,催着老师走的学生,是课堂的推动者,是学习任务的主动构建者。

6、学习更有难度的知识,超越别人,走向学问更深处,带给你的隐秘快感和由衷自豪,会让你兴奋得颤栗,会让你雄心勃勃、踌躇满志。

7、别太想着玩乐!创造力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对知识扎实而充分的掌握,来源于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不是来源于玩乐。沉溺于无聊玩乐,本身就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也是缺乏判断力和自控力的表现。

8、好学有两个最简单的判断标准:没有考试逼迫的时候学不学?没有作业驱动的时候学不学?如果你能不为作业不为考试,随时随地保持学习状态就是真正的好学者了。那些在机场看书的日本孩子,就是你们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者。

9、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们已经毁掉了几代人。中国十几二十年后的竞争,靠你们了。现在不拼,更待何时?!你们是最有条件拼的一代人,不要辜负了时代赐予的机会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学习,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