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阳,老安阳
新安阳
老安阳
古城邺话
城市可以像大树那般抽出新的枝芽,但我们却只能像这条枝芽那般度过自己有限的年华。
古城是九零后,由于对故乡安阳比较关心,平常没事儿就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犄角旮旯遛弯儿,所以比不少同龄人更了解这座城市,外加上热衷于“敲键盘”,文风偏老成一些,在安阳网络圈子里有些小名气,所以往往被误以为是六零后,和网友在网上初次打招呼,他们不是叫我“古城老师”就是叫“古城老哥”的,结果聊了几句发现他们真是六零后,比我爸年龄还大。
有人说我是“老安阳”,即使知道了我的真实年纪,也会说“那你就是年轻的'老安阳’。”我觉得吧,我应该介于新安阳和老安阳之间,尤其是在对安阳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方面,自己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不说与安阳的文化大咖安民老师、苏伟老师比,即使是和新生代老城人南城土著、北马未迟来相比,也是有肉眼可见的差距。
“新”和“老”,有人说是反义词,但我认为二者并没有像“新”和“旧”那般对立,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是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比如你来安阳定居,会和身边人说“今后我就是新安阳人啦。”然后在安阳生活了几十年,对这座城市有了很深的理解,乃至哪条街道有卖鸡蛋灌饼的、哪个角落有公共厕所都一清二楚,那即使你不说,其他人也会说“你真是老安阳呀!”但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它又有兼容并蓄的味道。如在了解和尊重安阳传统文化的同时,始终保持创新性的思维,能够就文化的传承、老城的保护、城市的发展提出一些独到的建议,那这就是很好的将“新”和“老”融合在了一起。这不只是针对一个人、一件事,对于安阳这座城,也依然是适用的。
安阳是一座拥有三千三百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名胜古迹众多,当你走进殷墟、文峰塔、城隍庙时,定会恍若隔世;但来到万达、迎宾馆、CBD时,又会被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元素所吸引。“新”和“老”是可以共存的,而且如果兼容较好,还能为一座城市带来额外的魅力与活力。
有人说,安阳的魂在老城,安阳的根在老城,我很赞同这句话。纵观安阳的发展史,城市的扩张就好像一棵树苗扎根于某个地方,逐渐成长、壮大,抽出新的枝芽。若想成为千年古树,那么它一定得有粗壮有力、深埋地下的根;但若想成为千年古树,还需要每年春夏都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抽出新的枝芽、长出新的绿叶。
那么再回归到我们个人,当一个“新安阳”忘了自己的根,没了自己的魂的时候,那么他很可能最后只保留“新”这个字,甚至连“安阳”也会丢掉;但当一个所谓的“老安阳”,只拘泥于过去的辉煌和历史无法自拔,不能用创新的思维去看待一个事物的时候,那这个“老”则有可能最终变成“旧”。我们之于安阳,就像枝芽之于大树,如果我们枝繁叶茂,那么到了秋天即使是落了,也会化作肥料,使大树在来年能够更加健康更有生机。这就是一种传承吧?
未来,安阳一定会有新的发展,安阳的历史和文化也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如果安阳真的有灵魂,我也希望千年之后,她回想起自己的枝芽,能够想到我们这一批。就像老师回忆自己教过的学生一样,她会开心地说:“那一批人,是我带过的最好的一届!”
END
编辑:ke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