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成化青花瓷,必是大雅人家
成化青花胎为麻仓土陈腐精制,由于胎土里氧化钾成分含量高,又做得特别薄,所以成化的胎和明德化窑的猪油白一样,胎骨透光而且带肉红色。这种麻仓土元明官窑一直使用,但到了明万历时期,矿藏资源消耗殆尽,后来改用高岭土,所以后仿的做不出那种肉红透光的胎。有一种新烧的仿品,胎肉眼可见为肉红色,其实是药水浸泡而成的,颇可以迷惑不少普通收藏爱好者。对于没有见过成化肉红胎真品的老藏家也有杀伤力。
成窑青花器中最富代表性的当属宫碗,这种模制精美,薄胎深壁,比例合宜之白碗,内外以青花纹样,初见犹感简洁。本品侈口窄唇,深壁,圈足。以釉下青花绘饰,盘外壁绘双龙戏珠,间饰十字、三出云纹。碗内素白无纹。口缘及圈足共饰青线四道。底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
成化朝历时23年,为青花风格的演化提供了可能。稍后在工艺上和绘画上逐渐形成新的风格,以轻盈俏丽代替了雄伟壮观。
成化朝的青花器物的典型时代特征,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与藏友们分享:胎质和釉色,成化的青花一如其斗彩,胎质也不是单一的。首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说法——肉红色的胎质(这里暂不论其形成的原因)。这种肉红色不是随意就能看到的,由于这类器物的胎都比较薄,所以在迎光的情况下是能看到肉红色的,也只有在迎光的条件下才显出胎色来。如果一件器物摆在眼前就能看出肉红色,就一定很可疑了!
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具有艺术上的线条美。虽多见小件器,却并非绝无大器。如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馆均藏有直径为38.5厘米的青花狮球大盘,有的虽不具款识,但其纹饰及青花色调与成化官窑器相似,尤其是器物的“糊米底”,更带成化时的鲜明特征(署成化官窑款的黄釉青花三叶盘多有此特点)。又如常见绘抚琴访友等人物故事画面的无款青花梅瓶或罐类,器身较高,胎釉润洁,多用修长的焦叶装饰,纹饰线条纤细柔和,画意飘逸潇洒,将以上这些传世品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所发现的残片进行分析,它们即不属于宣德一朝,又与弘治、正德时的风貌有异,据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来判断,应当属于成化时期。
成化青花款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内写“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有双圈和双方框两种,也有六字横行楷书款“大明成化年制”,常见于黄地青花盘、青花麒麟纹盘外口及高足杯内沿。未见写四字款及篆书款。“天”字款多是写在斗彩器物上。书款是由专人从事的工作。从字体上看成化款识似一人手笔。字体深沉,无飘浮感,双圆圈和款字靠得很近。排列不是很严谨规范,书法娴熟圆浑,笔道粗,苍劲有力,柔中有刚,初看像儿童书写。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将成化款特征编成一首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入匕平微头,制字衣横不越刀,明字月尖年肥胖,成字一点头肩腰。”这首歌诀准确地描述了成化官窑款的特征。
明成化时期的景德镇陶瓷,是中国陶瓷转型期的一个开端,它为明弘治以后的官窑树立起一个淡雅、纤巧细腻的样板。在画法上一改永、宣时雄劲豪放的笔墨情趣,而流于飘逸秀雅的风格。纹饰线条匀劲流畅,自然率真的情趣,充满了生机和魅力,画法上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