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九寨沟,却有千篇一律的古镇、老街……

8月8日晚,一场7.0级地震让谜一样的绝世风光九寨沟美景不再,火花海居然成了烂泥沟,这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也许此生再无法领略绝美的九寨沟近乎完美的景致,这不能不说是人生之憾事。这里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的一处瑰宝,永存在我们记忆之中。

但这却让我又想起了另一处耳熟能详的旅游胜地——鼓浪屿。前不久鼓浪屿申遗成功后,许多网友都问,一个遍地烧烤摊奶茶店的鼓浪屿凭什么申遗?

这看似调侃,但理应引发我们的深思。其实不光是鼓浪屿,似乎多数中国特色的“老街”、“古镇”,在商业利益的驱使和文化审美的缺失之下,都有被打磨成同一个模板的趋势……类似这样的吐槽,你还听的少吗?

◆ ◆ ◆

千篇一律的老街

如果说是九寨是大自然的收回,那我们平日常见的那些景点呢。

喜欢旅游的朋友,每到节日,乘着人潮,来到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下车伊始,先打听地方有何特色?而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街巷,有的还十分著名,名闻全国。可惜不知从何开始,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似曾相识的老街,忽悠你的到访。

走进这些老街古巷,都有一种燕子归来之感:街道之间基本充斥着游客,千篇一律的石板路,地标性牌坊,以老街的名号,以文艺的名义,卖着从义乌批发来的工艺品,卖着臭豆腐、烤鱿鱼、烤面筋、奶茶……还散落着客栈和酒吧...

其实,口袋君一想,这并不奇怪。

在这个电商发达、物流无处不到的时代,人们啥鲜儿尝不到,要到它本乡去吃?就是有些绝活,要现场做的,人才一交流,也就到处都有了。而现在所有城市都在打造“文化老街”,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可历史与文化是能够“挖掘”的么?

◆ ◆ ◆

变味的古镇

说完了古街,怎么落得下古镇:全都一个模样,不去会后悔,去了更后悔!

从国内几大著名的旅游网站上看到,古镇被吐槽最多的便是“太像,无特色。”很多网友甚至罗列出古镇游的“几大像”,比如:地面都是石板路、建筑都是木瓦房、吃的都是小零食、看的都是人后脑……

早在几年前,在一场主题为“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的高峰论坛上,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就曾表示,中国有20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镇,但让人记住的不超过8座。 

“其实也称不上奇怪,毕竟相对而言古镇游的成本不太高,大家更容易接受。再加上目前中国的古镇游已经从纯观光转变到多形态的阶段,融入了餐饮、购物、表演等形式,内容丰富了自然会让旅游者们更加喜爱。”不过,古城文化热爱者也指出,正因为内容丰富了,反而降低了古镇本身应有的品质。“旅游者喜爱什么,需求什么,开发经营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了这种喜爱和需求。”因此,古镇的千城一面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古镇游也变成了毫无特色的逛街购物、喝茶吃饭、参观表演的统一模式。

◆ ◆ ◆

鼓浪屿不是吃烤串的小岛

鼓浪屿,多少人慕名前来,却不可避免地被套路砸中,收获大写的无聊?

“上岛的多是半日游,外地导游嬉笑地介绍别墅原主人娶过多少小老婆;游客熙熙攘攘地扎堆在美食街。这并不是鼓浪屿希望的旅游模式。”

“鼓浪屿不是吃烤串的小岛,不欢迎低端旅游。”厦门学者吴永奇说道。

作为中国曾经的两大公共租界之一,鼓浪屿岛上建成的外国领事馆、华侨、官僚、私家庄园等建筑共有60万平方米,约1200幢,曾被冠以“万国建筑博览会”“海上花园”“钢琴之岛”等美誉。可就在今天的鼓浪屿申遗成功后,许多网友都问,一个遍地烧烤摊奶茶店的鼓浪屿凭什么申遗?

10年之间,鼓浪屿的人口以不可控制的速度在逐年减少:从前的6所小学,如今只剩下一所;原本有三家医院,如今只有一个卫生所。原先的四个居委会如今合并成了两个——老人们淡然看着岛上的一切变化。“老的老了,死的死了,年轻人都去市区了。”

“对于旅游问题,鼓浪屿人是做了极大的抵抗。但是抵抗不住旅游经济。”吴永奇在《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中对记者介绍说。

2013年初,长期生活于鼓浪屿的著名诗人舒婷也曾感叹:曾经的鼓浪屿,经常能看到孩子们拿着小画夹在路边写生,岛上也时时飘扬着美妙的音乐。现在,曾经的美好景象越来越少,小岛变得嘈杂,随处可见的烧烤甚至让鼓浪屿弥漫着一股油烟味。

而遗产保护正受到旅游业的威胁。稍早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也曾建议对游客量进行控制,包括定期修订有关到岛游客量可接受变化的限值的研究,并确认游客人数上限以保护“突出普遍价值”。同时,该机构还提出在2017年试行游客控制措施两年后,再度向世界遗产中心及其咨询机构提供评估报告。

商业旅游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取舍,鼓浪屿何去何从?

“申遗刚成功,等忙过了这阵儿,如何规范旅游,如何保留鼓浪屿的原汁原味,还需要继续思考解决。”蔡松荣介绍,除了对建筑遗产日常监测之外,管理机构也在思考如何通过政策激励,吸引更多鼓浪屿人重返小岛。

截至目前,厦门市已经出台《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鼓浪屿商业业态控制导则》等政策文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