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致中和”体悟
我跟师山西中医学院白兆芝教授抄方,学到治疗脾胃病知识,尤其是对“君子致中和”这句话有了特别深刻的体会。
“君子致中和”是指君子成人之美,具冲和之德。因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皆为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热不燥,补而不峻,益而无害,取“君子致中和”之义,所以叫做“四君子汤”。“君子致中和”不仅适用于四君子汤,“中和”更是中医几千年传承不衰的精髓。下面是我在临床跟诊的病例之一,里面体现出了白兆芝教授用方的特点——善用经方,随证治之,扶正调平。其经验方“四二调胃汤”和“六四和胃汤”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现举病例说明之。
【治疗过程】
李某,女,76岁。2012年12月7日主因“胃脘痛、反酸、矢气半年”初诊,行胃镜检查提示:1.胃多发息肉;2.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结节、糜烂、肠化;3.十二指肠球炎。病理:胃窦轻度浅表性炎症,局部腺体轻度肠化。经过十个月的治疗后,患者感觉明显好转。
2013年11月19日再次来诊:自觉脘中时有胀满,嗳气,大便偏干,舌红苔薄脉沉弦。2013年11月20日胃镜示:痘疹性胃炎。
方药:养胃消痞汤。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白芍12克,浙贝15克,煅瓦楞子30克,丹参15克,莪术10克,鸡内金15克,枳实15克,黄连6克,姜半夏9克,吴茱萸3克,瓜蒌30克,甘草6克。5剂,生姜三片。
2013年12月13日三诊:寐增,服药期间仍嗳气,大便尚可,停药则干,舌暗红苔黄根后,脉沉弦。
方药:四逆散合左金丸、小陷胸汤。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实15克,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瓜蒌30克,黄连6克,姜半夏9克,吴茱萸3克,陈皮10克,浙贝15克,丹参15克,莪术10克,鸡内金15克,郁金15克,甘草6克。5剂,生姜三片。
2014年4月11日四诊:仍有脘中不适,嗳气,嘈杂,口干,大便可,有时稀,舌暗红苔白脉沉弦。
方药:四二调胃汤合左金丸、乌贝散。太子参15克,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实15克,陈皮10克,姜半夏9克,茯苓15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浙贝15克,乌贼骨30克,公英30克,郁金15克,川楝子6克,甘草6克。5剂,生姜三片。
2014年11月4日五诊:目前脘腹中泛酸、嗳气,纳可,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脉沉弦。
方药:六四调胃汤合左金丸。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姜半夏9克,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广木香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浙贝母15克,煅瓦楞子20克,丹参15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甘草6克。5剂,生姜三片。
【分析与体会】
脾胃病的病机无非是脾胃虚弱而导致肝郁、气滞、痰阻、血瘀,最后形成肝气犯胃、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火亢盛、胃阴不足、痰热上扰、痰瘀阻络、痰气交阻、脉络痹阻、湿热壅滞、热伤肠络、血热妄行、寒热错杂等证。因此需要鉴别各种证型来进行合理用药。
此患者出现炎症、息肉、结节、糜烂、肠化的病机主要气阴不足,痰瘀阻胃。因此治疗原则便是益气养胃、化痰消瘀、活血通络。故用方养胃消痞汤。这是白兆芝教授的自拟方,方中太子参、麦冬、百合滋养胃阴,乌药理气消痞,气行则血行,丹参、莪术活血化瘀,白芍养血缓急止痛,浙贝母、鸡内金化痰消积,与丹参、莪术相配痰瘀并消,加上左金丸的黄连、吴茱萸疏肝解郁,再配伍姜半夏、瓜蒌,与黄连成为小陷胸汤清热涤痰,煅瓦楞子化瘀散结、制酸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胃和中、化痰消瘀、理气消痞之功。
但后来患者就诊时白兆芝调方为四逆散合左金丸,这是因为患者之后疾病的病机有所变化,在胃阴亏虚的基础上,又出现肝气犯胃、肝脾不调的症状。所以要随证治之,急则治标,故用四逆散疏肝解郁;用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小陷胸汤清热涤痰、降气散结,三方合用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化痰散结、理气消痞,共奏肝脾同调、化痰消瘀之功。但仍需顾及胃阴亏虚的基础病机,因此同时加入太子参、麦冬等益气养胃之品来顾护脾胃,以防清肝泻火太过,损伐脾胃。
在临床上我发现白兆芝教授常将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四逆散、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痛泻药方、逍遥散等与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金铃子散(元胡、川楝子)、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乌贝散(浙贝、乌贼骨)等方相配伍,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其中最常见的代表方就是“四二调胃汤”与“六四和胃汤”。
患者2014年4月11日就诊时,白兆芝教授调方为“四二调胃汤”,也就是四逆散与二陈汤的合方,四逆散疏肝解郁、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两者合用加上左金丸、乌贝散疏肝和胃,化痰降逆,制酸止痛。2014年11月4日就诊时又调方为“六四和胃汤”,即六君子汤和四逆散的合方,六君子汤健脾化痰和胃、四逆散疏肝解,两者合用健脾化痰,疏肝和胃。
那么为什么要调整为这两个方子?两个方子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脾虚肝郁、气滞痰阻,也就是均有肝脾失调,治疗均需疏肝解郁,健脾益气,要肝脾同治。但是临床上什么情况下用四二,什么情况下用六四,就需深刻地剖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四二属于肝气犯胃。它的本质是木旺乘土,即太过,治疗重在疏肝解郁,兼以健脾。而六四属于脾虚肝郁。它的本质是土虚木乘,即不及。治疗重在健脾益气,兼以疏肝。患者4月11日就诊时嘈杂、口干,舌暗红,肝火犯胃的征象较为明显,故用四二,疏肝降火。而11月4日就诊时肝气犯胃并不明显,上火之象尚无,故用六四,健脾益气。在临床上要做到正确运用此二方,需鉴别到底是肝气犯胃还是脾虚肝郁,如此才可做到辨证施治,达到满意的疗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肠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即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结肠型化生(即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的不同病理。小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好,多见于慢性胃炎,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亦加重,可能属于炎症反应的性质;而结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差,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很高,说明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而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四君子汤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促使处于紊乱状态的胃肠分泌、消化、运动及营养的功能恢复正常,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因此在治疗肠化生的同时还可以预防某些肠化生发生癌变。
对于此患者而言,患有胃息肉并伴有结节、糜烂、肠化等,可以判定痰瘀阻络是贯穿始终的病机,因此在不同的疾病阶段,在用药时都需配伍活血化瘀的药物,比如丹参、莪术、五灵脂、蒲黄等。在临床上,如果患者出现胆汁反流的时候,可以用郁金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健脾和胃,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上疗效显著。
另外,乌贝散可以制酸止痛,收敛止血。用于胃痛泛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凡确诊为胃酸过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而证见嗳气反酸,胃脘发热,饮食胃脘疼痛,进食后其痛可自然缓解,或伴呕血,或伴大便出血,或伴脘胀食少等,都可用此方。方中乌贼骨味甘涩咸,性微温,入肝、肾经,具有收敛制酸,止痛止血,保护胃肠黏膜,促使其早日修复的作用;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散结,软坚化痰之功效。因此,两药合用,能治疗胃酸过多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上述养胃消痞汤、四二调胃汤、六四和胃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用得最多,可以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很多疾病,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同时三方亦可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这又体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更体现了中医中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