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丨详解最新“ 中央一号”文件,盘点文旅人必知的关键信息

导语

从今年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后,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作为一个新的开局、新的起点,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该文件包括5个部分26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决不能,两个开好局起好步,一个全面加强”:“两个决不能”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决不能出问题、粮食安全决不能出问题;“两个开好局起好步”即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都要开好局起好步;“一个全面加强”就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全文的题眼,“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更是精辟诠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聚焦六大亮点,真抓实干促乡村振兴

亮点一:

与十九大总任务一脉相承,连续性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两个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与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总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强国,不仅仅是城市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很重要。

亮点二:

一个文件管五年,力度更大

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基本是一年管一年,但今年则有很大不同。其既立足当前,突出年度性、时效性,部署好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是管今年的“任务书”;同时,兼顾长远,着眼“十四五”开局,突出战略性、方向性,为整个“十四五”的乡村振兴谋篇布局、制定框架、部署政策,因此它也是管五年的“施工图”

亮点三:

从脱贫到振兴,设立5年过渡期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就大多数乡村特别是脱贫地区而言,扶贫工作不能戛然而止,二者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是未来稳固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5年过渡期,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亮点四:

以县域经济为抓手,推动城乡融合

文件提出,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一个县域是一个区域范围,有城也有乡,在此范围内,城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联系紧密。县城能够发展起来,也能更好地发挥对乡村的带动作用。

亮点五:

强调农民乡村建设主体地位,落地性强

农民是建设乡村的主体,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必须体现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亮点六:

针对三农问题,建立全面领导工作机制

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让乡村振兴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同时,各省每年向中央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情况,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破解四大难题,助力乡村深化改革

难题一:用地问题

对于农村发展中普遍关注的土地政策问题,文件明确指出“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等。这些内容对于科学管控土地空间、保障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旅游项目落地等都有积极意义。

难题二:金融支持

对于乡村发展的资金瓶颈,文件强调“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这有利于解决以往乡村产业开发中的资金不足、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等问题。

难题三:人才保障

对于乡村发展的人才问题,文件强调“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这将大大鼓励吸引大批优质人才返乡创业,加快智力保障,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难题四:基础设施

对于乡村发展中对外交通的便利性问题,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有关乡村旅游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则“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

紧抓三大关键词,促进农文旅融合

关键词一:一二三产融合

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过去普通农户只是简单的生产者,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收入来源单一且不乐观。而如今以县域为中心,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新六产”建设中来,做到不外出有产业。

关键词二:文化保护与建设

相较于城市,乡村保有更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文件强调“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这将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复兴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办好中国农民丰收年。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三:精品旅游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有关部门也开展了有关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庄)推介宣传的工作。而今年文件,则进一步提出了“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的要求,这是一次很好的优化和提升。

乡村精品旅游路线的开发,有助于整合现有优势,通过那些具有标志性吸引力的乡村带动吸引力相对较弱的乡村的发展,形成某些特定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而配套设施的优化与完善,将提升路线性旅游产品的体验和吸引力,迎合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的需要。

历年“一号文件”相关内容回顾

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今年“一号文件”的部分内容继续关注文化旅游,尤其是对以往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政策响应,一脉相承,推动乡村振兴。

向下滑动查看历年内容

2015年,首次部署乡村旅游发展。

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016年,提升乡村旅游战略地位,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2017年,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方向,并提出明确要求。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2018年,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发展成为提高农村经济来源之一,带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2019年,乡村产业的需要多元化发展,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一批森林乡村,保护古树名木,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交通、信息、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

2020年,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释放乡村文旅发展利好信号。

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破解了文化旅游产业用地的难题。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全产业链,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下乡,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供给保障。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复兴和建设。

结  语

站在新的起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既立足当前,又兼顾长远,既诞生了不少创新举措,又突出实操性和战略性,将助力乡村旅游向高品质和高体验感方向发展,不断深化农文旅融合,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