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盆景风格
湖北动势盆景的艺术特色:
湖北动势盆景,具有“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既弘扬了楚文化“飞扬的动势”的艺术特色,又展现了时代的进取精神。
湖北盆景造型是“创意为先,以动为魂,依题选材,按意布景,形随意定,景随情出,造景抒情,以形传神,因情有别,因题格变”。
湖北动势盆景的艺术五大思想:
第一,在用材上,提倡“依题选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必选定特色树种,以能表达主题思想者为佳。主题不同,选材也各异。这样有利于创作繁荣,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特色树种(石种)可以表现地方特色,但真正能表现其风格的关键仍在于艺术造型。就湖北而言,在盆景用材上,充分利用本省自然资源,鼓励开发,使盆景用材由少数落叶树种(榆、朴、牡荆、三角枫)向众多的常绿树种(水蜡、赤楠、珍珠黄杨、蚊母、柞木、豆瓣子、小叶枸骨……),乃至观花、观果树种(火棘、平枝子、卫矛、红花紫薇……)发展变化,近年来,又发现优质、高效率的对节白蜡树种。
第二,在造型形式上,提倡“有法无式”、不拘一格。动势盆景造型,旨在研究树、石物象构成原理和它与外因的相互关系,运用美学法则,探索表现方法及其共性规律,不搞固定模式,约束其表现力。
“动”是绝对的,一动则千姿百态,景象万千。但动又是千变万化的,也不能用新的固定模式来束缚个性的发展。如上插在动,横倚在动,下垂也在动,风吹能动,雪压也能动,行云、流水都在动。
故盆景造型,立意为先,形随意定,景随情出,因势利导,变化万千;或“疾风劲吹”,澎湃奋发;或“雪压冬林”,雄浑壮观。
第三,在制作技艺上,提倡“广学博采,有新取舍”。盆景制作技艺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的原则,必须全面继承植物栽培和加工的技艺。批判继承造型模式,在造型上广学博采,多种技法并用,融各家之长,走自己之路。
如动势盆景“枝”的造型,则需多法并用,方能见效。向势宜用修剪法,背势蓄枝转向,宜用金属丝扎缚法,而旁枝转向“扎”、“带”,则“可扎可吊”,或“先扎后吊”,或“先吊后扎”,以能造型达意者为佳。
再者,盆景造型旨在达意,一家之“型”,不能表达万象之姿。若作黄山奇松,则需吸取扬州“云片”手法,最具表现力;若表现“千年铁坚杉”,则需吸取岭南“收尖渐变”的手法,而不流于“锥形模式”;赞同“结顶自然”,而不搞“大屋顶”,以免影响下枝的生长;保持“层次分明”的“造片”传统,而力求“片与片之间的过渡自然”、“多层次”的艺术效果,使其既有节奏感,又富韵律感。探求造型规律,提出动势盆景以风动式造型为基础,提倡“以动为魂,创造千姿百态”。
第四,在创作方法上,提倡“规律有共性,创作无定型”。动势盆景要求作者提高艺术思想境界,要求盆景造型“有天有地,虚实相宜,盈亏相得,轻重相衡,疏密相间,聚散气理,动静结合,险稳相依,奇正相存,巧拙并用,刚柔相济,雄秀结合,藏露有法,弛张互用,高下相称,大小相比,长短相较,曲直相存,起伏相间,远近相适,浓淡相和,冷暖互补,繁简互用,主宾相从,争让不紊,顾盼有情”,以达到“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情景交融,情质一致”的艺术境界。
然后,在掌握共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情有别,因题格变”地发展个性,造景传神,不拘一格,创立新风。
第五,在发展方向上,提倡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单一的树、石,孤赏和固定的表现形式,都有其局限性。一木不能成林,一峰不能“泰华千寻”,只有丛林,方能联想到“茫茫林海”;只有群峰,方能展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因此,动势盆景要在深化单体树木造型和山石造景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倡育苗造型和批量单体造型等基础措施。
逐步改变当前盆景造型“因材施艺,造型命题”的创作路子,向“树石”、“丛林”、“组合多变”的方向发展,使其能充分表现自然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