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研究“内运外动”,就没法理解老六路内功太极的精要

太极拳爱好者中,大都知道太极拳是内家拳,“内运外动”是练太极拳的关键要点。

只是,“内运”的东西无形无相,不容易理解掌握;而“外动”的东西清楚明了,便于参照学习。因而,很多人练拳时容易“流于外而乏于内”,思想上“重外而轻内”。

正如恩师李和生先生所言:“知道太极拳要'内运外动’的人很多,真正做到'内运外动’行功走架的人,少之又少!”

汪脉老六路内功太极拳特别强调“内运外动”。在汪脉理法中,“内”是指神意气之化合,以“内气”统称之。“外”是指形体动作。恩师则将“内”更为细化明确,以三步功之劲源——腰、炁、神经而统概之。

之前整理了一篇《内外相合》,简单介绍了恩师拳学中“内”与“外”的区分以及二者的紧密关系。本篇则是简单介绍恩师拳学中“内”与“外”的主从关系,以及曾听恩师提到“内运外动”的一些注意要点。

一、“内”与“外”的主从关系

庄子云:“凡外重者内拙”。

拳经则明言:“先在心,后在身”、“始而意动,继而劲动”、“意气君来骨肉臣”等等,对内外之间关要已皆有所示。

恩师在讲课中曾明确要求:“练太极拳要坚持内运外动。手的任何动作,如前进后退、向左向右、抬高俯下,都要在内运的支配下完成。练腰就要腰运手动,练炁要炁运手动,练神经就要意运手动。”

恩师强调,“内”与“外”之间要严格做到:“内不运则外不动,内运多少则外动多少”、“外形动作皆由内运支配,服从内运的调配”。

二、“内运外动”的注意要点

1、松是“内运外动”的前提条件。

拳论上说:“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即落旁门。”

汪永泉先生曾说:“每个姿势动作都要放松,如有一处僵滞,都会对内气运行产生阻滞作用,练拳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要全身放松,为内气畅通创造条件”。

汪永泉先生强调:“外形动作要为内气开道”。

恩师说:“练拳时不能有一丝僵劲拙力,要求是大松大软”、“内不能省劲,外不能使劲”。“如练拳总是带着力量在练,必然阳刚过盛,孤阴难长了,这也与太极拳背道而驰。”

恩师曾明言:“我们所练的劲源是根,从根到梢之间,要大松大软,彻底放松,这样才能做到'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

2、意是“内运”和“外动”之间的桥梁纽带。

“内运”与“外动”之间需用意贯连。“内运”是在意指挥下的“内运”,意指挥劲源支配形体运动的过程是“外动”。“内运外动”的过程其实就是“意动”的过程,所以拳论里也有“意动形随”一说。恩师的三乘功要诀中“神意应贯穿”。

练拳中,很容易忽略意的重要作用,忽视意在“内运”和“外动”之间的贯连作用。所以行拳走架首先就要思想集中,头脑清醒,排除杂念。

平时练拳盘架中,要时时留意“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在劲源“内运”之前,“内运”在形体动作“外动”之前。

意在先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一个好的枪手是指哪打哪,不是打哪指哪。道理很简单,但很多人练拳中却常见意追动作走,劲源追着劲端走的例子。

恩师说:“在太极拳中,一切脱离内运的外形动作,都是妄动”。

3、“内运”和“外动”之间的阴阳关系。

就身体而言,我们一般将显于外的部分称之为阳,隐于内的称之为阴;就主从关系而言,我们一般将主导地位的称为阳,从属地位的称为阴;就虚实而言,实为阳,虚为阴。

接手之时,于对方而言我们的手看似为阳,实际上此时的手是从属地位,是虚的,完全由劲源支配,从手上发出的东西是劲源内运所至。

劲源主导手,心意主导劲源,“内运外动”是形体、劲源、意三者联动,三者之间有阴阳关系。

恩师说:“阳从阴出,阳在阴中求”。这是个大课题,他老人家曾耗费十来年时间,在这里面得到了大道理。

不知道如今师门里还有多少人在潜心研究这课题!

微博:太极可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