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摘抄丨纪录片《风味人间·山海之间》解说词文案
中国,拥有最富戏剧性的环境和气候,从荒漠到平原,从山地到海洋。人们因循自然,从食物中吸取能量;竭尽才智,用美味慰藉家人。
让我们穿越四季,跨越山海,开始一场,采集风味的旅行。
人类从逐水草迁徙的动物那里获得灵感,开始游牧。夏秋牧场之间,直线距离接近九十公里,山路崎岖,他们要用整整7天才能走完。每一年草木枯荣,毛勒提别克都沿着季节指引的方向,辗转不停,羊群不仅是能量来源,也是他们全家的生计所系。
一个多月之后,汪兆慧开始密切关注天气,脆好的咸腿急待脱盐晾晒。曝晒是皖南火腿的必经之路,南屏村四面环山,群峰聚拢水汽,难见天日,为避免火腿表层回潮,反复晾晒是当地人的应对之道。远在西班牙的多纳托先生,也在应对阴雨连绵的天气,控制好窖藏室湿度,关系到几百条火腿的成色。
小镇哈武戈坐落山中,每年出产数万条伊比利亚火腿。以哈武戈为中心,遍布火腿加工厂,多用酒窖存放火腿。批量化生产的火腿,定期涂油,调整悬挂位置,甚至规定肉面的朝向,窗户开合的尺度。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人力的悉心养护,这是火腿进化的路标,指引它们通向完美风味的终点。
作为山地面积最广阔的国家,复杂的地理环境滋生多样气候,为中国人发掘美味提供巨大空间。西南最潮湿的深山之中,隐匿着中国人津津乐道的鲜味。
竹林中,鲜笋也急待脱水,炭火炕笋,笋干更容易背负下山。品相完整的冷笋才有资格被制作成龙须笋。龙须笋炖鸡是当地一道隆重的宴客菜。
荷兰人看来非常复杂的事情(#吃蟹),在中国人的手里却游刃有余,蟹的构造早已了然于胸,分门别类,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部位。蟹粉蟹柳,在中餐中各有妙用。蟹壳承托蟹粉,烤制酥皮蟹,酥皮锁住水分,蟹肉本身的清甜,在酥皮之内低回婉转。
秋季,蟹农一年的辛苦迎来回报。大闸蟹,是爱好者们一年一季的等待,也让江南厨师们动足了脑筋,最极致的成果就是只取蟹育蟹黄的秃黄油。今天,美食家手中的秃黄油,蟹壳也有妙用,低温熬制,吴茱萸籽实,生姜去腥提鲜,蟹油浸润育黄,只添加盐与少量雨露辅佐。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育,双剑合壁,直指人心,加姜丝、香醋耐心搅拌,让每一颗米粒都被育黄包裹,趁热,一时异香满口,唯有一壶浓茶,才能将这满腔的肥甘化解于无形。
阿勒泰,晚辈们开始定居生活,毛勒提别克依然四季转场。
皖南,汪兆慧的火腿仍然会应时上桌。
川西,新一年山中禁火,老冯夫妇选择在浅山掏笋。
环球同此凉热,边界逐渐模糊。然而,地球上多元的风土,依旧定时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以古老的方式,静默的力量,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看清自己。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