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秋:我与言慧珠的交往(十一)

误入歧途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为了维护在华东、华北的统治,一面继续推行强化治安,一面制造舆论反对英美,一些文化汉奸便抬出100年前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剧本《万世流芳》。剧中有“满映”明星李香兰扮演一卖糖女贩,唱“卖糖歌”,劝人戒烟。影片在各地上映,日伪当局以此来煽动中国人民对英美的仇视,其实这种贼喊捉贼的伎俩早为中国人民看透。1942年夏秋之际,北京伪华北宣传联盟(以汉奸管翼贤为首的日伪宜传机构)派记者王传鲁(系国民党地工人员)找慧珠,让慧珠以话剧形式在北京演出。慧珠认为剧本主题思想是歌颂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用人民的力量,对英国侵略者进行英勇顽强的抵抗,于是决定开排,她通过电影界的朋友,邀请蔡冰白执导,并请以演“陈查礼”享誉全国的老明星徐莘园扮演邓廷桢,由言少朋扮演林则徐,言小朋扮演关天培,她扮演卖糖女,其他角色邀请当时在京的话剧演员分别扮演,我帮她负责办理业务事宜,经过近周的排练,在新新大戏院(即现在西长安街首都电影院)演出。她还独出心裁,唱卖糖歌时,她从台上走到台下,沿着观众席走道,在剧场里绕场一周向观众卖糖,一时颇受观众欢迎,连演十余场均告客满。

言慧珠之话剧《万世流芳》

 1942年底,京剧舞台开始出现一股以女演员为主上演《纺棉花》、《大劈棺》一类色情庸俗、低级趣味戏的歪风。很多剧团为了迎合当时一些欣赏水平低下的观众,不得不排演些神怪荒诞剧目,有的把老戏或个人私房戏,改头换面,增添些庸俗低级的噱头,或脱离剧情任意设计奇特的服装样式和布景,力图以色情诱人,既欺骗观众,更破坏京剧传统,造成极坏影响。

 慧珠为了和其他演员竞争,不得不随波逐流。为了出奇制胜花样翻新,她排什么《八十八扯》、《戏迷小姐》,单纯以穿着时装在台上机械地模仿四大名旦和她父亲在《二进宫》里与众不同的唱词如“渔”、“樵”、“耕”、“读”和“四季花”等,在表演上出些洋相来换取观众的欢心。尤其她不顾对梅先生的影响,竟把梅先生的本戏《邓霞姑》里“装疯”一场的原有唱段,改为二黄小调,闹得乌烟瘴气。我曾多次直言相劝,她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娇,我不趁现在正年轻捞点钱,等到人老珠黄,想捞也捞不成了。况且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人家都这么干,我不这么干就吃不上饭,剧团的同人们也吃不上饭,难道咱们就等死吗?”她的这番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演员的逼迫和毒害,我也只好听之任之。

 她折腾了将近半年,当时北京各报纷纷指名道姓地公开批评她(特别是《三六九画刊》),说把梅兰芳的《邓霞姑》改成了华子元的《戏迷传》,纯系胡闹,这样做是自己把一向专门演梅派戏,而且很受观众称道的身价,贬得一文不值,只顾赚钱,不顾个人声誉前途,实在是得不偿失,自取失败……在各方面舆论的指责下,慧珠感到这段路走错了,再走下去会前功尽弃,于是她在次年(1944年)春节坦诚向各界承认过去的错误,保证今后决不再这样干,她恢复上演梅派戏和传统老戏,并且与开明、华乐、吉祥中和等戏院商妥:正月初一到十五,除日场在开明演出外,夜场在其它剧场轮流演出。从初一至初五,营业成绩颇佳,连卖了几个满堂。但从初六开始,日场上座率猛降,不得不停演,只演夜场,但上座仍不如过去。慧珠更感过去错误,追悔莫及。为了挽回颓势,只好演唱乃父的拿手本戏《上天台》,她通场反串老生,果然连续五天客满。她还渐扭转观众对她的看法,恢复元气,继续演出梅派本戏。日本投降后,她在新新又演出了《西施复国》(即《西施》本改头换面)。不久她去上海,以后一直在上海定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