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王弼注|第27章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迹,

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迹也。

善言無瑕讁;

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讁可得其門也。

善數不用籌策;

因物之數不假形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解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是出自<道德经>第79章,它的原文是: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今译] 调解深重的怨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圣人、开悟的人、得道的人 行道的奥妙

    金童子道德经养生不传之秘 函谷对之二十七:为善自然 尹喜问:我们在修道中,要使心灵纯净,还要使自己的言行合道,谓之修行,那么是不是要坚持做善事才好呢 老子答: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19—27)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直解:断绝对圣人的崇拜,放弃谋略机巧,对于民众有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直解:断绝仁爱,放弃资助,民众就会恢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直解: ...

  • 一日禅:多与善人交

    一个有正能量的人,大多数都是人品端正,修养很高的人.他们不会为了琐事斤斤计较,尊敬长辈,乐于助人.他们豁达,包容,一心向善,不会为了钱财利益伤人害人,简简单单的做人,真心实意的待人.和他们在一起,你就 ...

  • 读《老子》王弼注|第81章(完结)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實在質也. 美言不信. 本在樸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 極在一也. 博者不知.聖人不積, 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 既以為人己愈有, 物所尊也. 既以與人己愈 ...

  • 读《老子》王弼注|第80章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況國大民眾乎,故舉小國而言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言使民雖有什伯之器而無所用,何患不足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各 ...

  • 读《老子》王弼注|第79章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 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後責於人 ...

  • 读《老子》王弼注|第78章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以,用也.其謂水也,言用水之柔弱無物,可以易之也.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 ...

  • 读《老子》王弼注|第77章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 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無身無私乎,自然 ...

  • 读《老子》王弼注|第76章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 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 木強則兵. 物所加也. 強大處下, 木 ...

  • 读《老子》王弼注|第75章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從上也.

  • 读《老子》王弼注|第74章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詭異亂群謂之奇也.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不仁 ...

  • 读《老子》王弼注|第73章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必不得其死也. 勇於不敢則活. 必齊命也. 此兩者,或利或害. 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孰,誰也.言誰能知天下之所 ...